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活动方案 >> 正文
水利局深化解放思想管理方案

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计划,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取得实效。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后,各单位要认真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要通过开展以科学发展业绩评估、学习实践满意度测评、争先创优典型评选为主要内容的“三评”活动,全面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果。重点要以书面问卷、座谈访谈、民意调查等形式,围绕中央和省、市提出的学习实践活动目标要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满意度测评。主要测评对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满意度。测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五、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和指导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抢抓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市加快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根本保证。要充分认识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局学习实践活动在局党委领导下进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基层组织分级负责,广大党员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局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起草方案、了解信息、交流情况、具体协调、检查督促等工作。局领导干部、中层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做解放思想、团结和谐、科学发展的表率。

    2.加强分类指导。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总体要求的同时,针对局机关科室、局属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等不同层面,紧密结合行业实际,设计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活动载体,分别提出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分层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离退休职工中的党员,可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切合实际的方式,开展有效的活动。

    3.加强探索创新。既要严格按中央、省委、市委确定的方法步骤认真地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又要联系水利实际,积极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效果,使学习实践活动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实践特色、水利特点。学习实践活动要讲成本、重实效,杜绝形式主义。

    4.加强检查指导。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各科室、各单位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发现问题,督促解决;及时向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反映情况,当好参谋,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局领导要及时了解掌握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向分管科室或联系单位提出建议。

    5.注重统筹协调。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借鉴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形式,提高学习实践活动实效。尤其是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同深入实施“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总战略,保稳促调提升发展、转变作风提升环境,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各项水利工作,推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水利局深化科技创新调研方案
       农业局深化安全监管整治方案
       农业局民主评议整治方案
       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方案
       农业局思想教育整治方案
       食监局加强食品安全整治方案
       经贸局完善家电下乡整治方案
       经贸局深化车辆下乡整治方案
       农业局桔产业转型整治方案
       卫生局免费孕前检测方案
     
    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
    国家公务员转正申请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
    以科学发展引领纪检监察
    有关安全会的讲说资料
    老年大学开学典礼致辞
    快板词——先进性教育赞
    执行局社会集中整治工作报告
    工商局打黑除恶治理总结
    村妇代会活动总结
    做好水利普查工作意见
    水利工程设置管理办法
    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方案
    田间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盐业海水利用情况报告
    举行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大会
    常委会议传达水利工作精神
    农田水利基本发展会议讲话
    水利电力部门监察审计部岗位
    教育局深化全程德育交流材料
    活动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