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体项目建设要求
(一)2个省级整治村:*村—*、*村—*地的要求
1、村内道路硬化
根据村庄规划、农村住宅布局、村民经济社会活动需要以及乡村特点,因村、因路制宜开展村内道路(村主干道)硬化,宽度一般为3.5米,路面类型可以是水泥、沥青、块石等。厚度:水泥路面一般为16厘米以上,沥青路面一般为3厘米左右,每村至少建设1.5公里。
2、垃圾处理
全面清理陈年垃圾,村庄垃圾集中处理要覆盖到全村,按照村庄规划、自然村落布局和村庄人口分布,设置垃圾收集设施、分检设施和转运设施,普通建立村庄卫生“门前三包、分区包干、定责定薪、联合考核”的增效保洁机制;建立“镇查村、村查组、组查户”的三级联查制度,要求各村按每10-15户配置1个垃圾箱;每村至少要建1座垃圾集中房,如自然村之间距离远要求每个自然村建一座垃圾集中房。每村配置三轮车、手推车等工具2-3辆;保洁员人数视村域大小、人口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做到人员、制度、职责、经费四落实;每个自然村都要设立“环境卫生月查情况公示牌”。
3、户厕改造
按照户外建设三格式化粪池或三联式户用沼气池、户内改建卫生间(蹲坑)的方式进行农户卫生厕所改造,农户卫生厕所要覆盖全村80%以上的农户,其中*与*地自然村要求覆盖率达100。同时按农户居住特别是无卫生厕所农户和外来人口居住分布情况每个村至少建1个无害化卫生公厕,全面拆除村内的所有简易厕所和露天粪坑,用厕人数3人左右的化粪池总容积应不小于1.8立方米,每增加1人,化粪池容积应增加0.4立方米,第一、二、三池的容积比便为2:1:3
4、污水治理
按照纳管处理、集中处理、分散处理,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等不同的模式,因村制宜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市和区域污水处理厂临近的村庄,采用纳管处理;经济发达、布局相对集中的村庄,鼓励实行集中收集处理;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的村庄,实行分户式、联户式的分散处理,实行分散式处理的,建议与户厕改造、村庄绿化相结合,采用“3+2”模式(三格式化粪池或三联式沼气池+污水净化池+绿化湿地)进行处理,以降低成本。污水净化池按0.5立方米/人的规模建设。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受益农户覆盖面要达到村总户数的50%以上,户数少于340户的村,受益户至少要在170户以上。其中:原*村*自然村、原*地村*地自然村要求达到100%。
5、村庄绿化
结合市“312绿化运动”,完成村内主干道两旁、池塘河边,房前屋后的绿化,村庄绿化要和发展农村庭院经济相结合,绿化树种以香抛、石榴等本土水果为主,同时栽植一些马褂、香樟等速生长寿树种。
(二)市级整治村(*村—*)达到的要求
按照省级整治村的要求,先行启动户厕改造和污水治理项目建设,要基本完成2个自然村的户厕改造和污水治理工作,为2010年通过省级整治村验收打下基础。
(三)环境提升村(一都江村)要达到的要求
在进一步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和整治村庄环境基础上,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做到有村务活动室、卫生警务室、文化室和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站、广播室、体育健身场所和放心店等,为农民群众提供尽可能完备的生产生活服务,深入发掘、弘扬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农村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