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征文范文 >> 正文
纪念建党86周年征文9

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为整个抗日战争赢得了战略主动权。日本侵略者凭借先进的武器,训练有素的军队,现代化的战术,控制了正面战场。解放区战场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使其进退失据,难以自拔,最终丢掉了战略主动权。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底,华北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50万以上的兵力。1942年,华北、华中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55万余人。在整个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对日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多人,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解放区战场的开辟,使抗日战争在最艰难的阶段得以坚持下去。从1940年开始,日本侵略军对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华中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面对严重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敌斗争,采取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有效政策,不仅顶住了日伪军的严酷进攻,而且逐步壮大了力量,扩大了根据地。全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在这里得以相对稳定地繁衍生息,基本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得

如需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以维持和恢复,在国难深重的艰难时刻,支撑了濒临崩溃的国力,滋养了饱受摧残的民族。

解放区战场的开辟,为最后的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当1945年春天到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个抗日根据地已遍及大江南北,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万,成为战略反攻的主要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下,1945年8月,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人民武装,迅速就近向华北、华南、华中和东北的日军发起全面反攻,解放了大片国土。

八年的艰苦抗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力量由小到大,不断发展,逐步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主要力量,解放人民、收复国土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

抗日战争是四万万中华儿女齐心协力,用血肉之躯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壮举。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和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永放光彩。

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无数共产党人赴汤蹈火,在烽火硝烟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不朽的民族之魂,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

“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这是英勇豪迈的抗联露营之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联战士,为拯救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英雄血染大地,壮士气吞山河。抗联第五军妇女团冷云等八名女战士,与围困的敌人战至弹尽粮绝,手挽着手跳入乌斯浑河的激流中壮烈牺牲。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共产党员杨靖宇,强忍饥饿和病痛的折磨,只身一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残酷的敌人剖开他的肠胃,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

太行山上,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指挥反“扫荡”壮烈牺牲;狼牙山巅,八路军五壮士舍身跳崖;白洋淀畔,八路军冀中军分区指挥员孔庆同只身掩护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征文—坚持到…
       区长十万富民行动征文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征文创造…
       我同邮储共成长征文浅谈县邮政局…
       庆祝祖国60周年建国周年国庆征文…
       大学生如何做忠诚爱国者征文
       解放思想大讨论征文更新思想观念…
       创一流业绩迎接十七大征文心得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征文三
       公路收费站爱岗敬业征文选
     
    领导科普示范市动员会讲话
    浅谈单位妇女节活动统筹方案
    妇女儿童会议讲话
    计算机数据库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民警抗雪救灾诗朗诵风雪警魂
    供暖维修朗诵稿我是党员维修工
    电网企业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
    城市征地拆迁会议讲话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公路会议…
    秸杆禁燃消防通告
    纪念建党周年庆安排意见
    开展建党周年活动要点
    纪念设立海关周年庆讲话
    人口日纪念会议举行
    陈同志百年诞辰纪念会举行
    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务虚
    常务副领导在纪念建党90周年
    纪念建军80周年知识竞赛题
    建党86周年评选优秀党员党务
    企业纪念建党周年活动方案
    征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