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而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偏离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出现“短缺经济”。改革开放的年月,邓小平同志强调“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有力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关键课题,使我们的经济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时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与发达国家以及周围的新兴发展的亚洲“四小龙”的国家和地区拉开差距的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聚精会神,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不这样做,我们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实践证明,我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是有效的。然而,当我们的经济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以后,新的情况出现了,“成长的烦恼”出现了,非均衡发展以后的不平衡情况出现了,城乡、地区、人群收入差距扩大了,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经济有长足的发展,而社会事业的滞后,社会问题的凸现,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经济的大力发展,资源环境的压力明显产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我国加入wto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急剧增长,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成绩,然而,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了,等等,都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发展观重新审视,重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党与时俱进的思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必须坚持,而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大力发展经济要继续进行,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有“四位一体”的思想,还要大力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类追求自己的文明发展向纵深推进,然而,我们还得考虑地球的承受力,这里有当代的资源环境的平衡,更有与后代的“代际平衡”,要求我们资源用得更为合
理,环境保护得更好。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新内涵,体现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方面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
认真实施各项国家战略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
由科学发展观统领而制定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国家了一些重要的战略,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战略等,还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战略。这些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方方面面的“转化”,是在规划方面的“落实”。
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是我们对城乡发展总体状况做出科学判断的结果。我国经历过建国以后相当长时期工农产品剪刀差、新时期农耕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开发区用地的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过程,现在,我国到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对农村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非常及时,也深得人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作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对这项战略作了全面的部署。“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消解,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又比如,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我国的gdp已经达到2.26万亿美元,进入世界的四强,进出口贸易达到1.42万亿美元,已是世界第三位,然而,尽管我国的科学技术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尤其是科技的产业化水平不高,研发投入还处低水平,品牌产品和知识产权在国际的竞争中处弱项,相当多的产业处于生产链的低端部分,走不出“打工经济”状态。当今时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文秘114版权所有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谁在这方面占优谁就会在竞争中主动并取得优势。我们正在实施的自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