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从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等方面,进一步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
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最根本的坚持和最重要的发展。
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把改革
开放推向前进。
江泽民同志说,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和干扰,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改革的这个方向和这种性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确定并始终坚持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方向,对于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和最终取得完全成功,是极端重要的。
江泽民同志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计划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使中国共产党人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逐渐酝酿成熟。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宣告:“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个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其重大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来。
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10年。
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中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大跨度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体制的基本格局,打开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