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读后感观后感 >> 正文
大学生江泽民文选读后感

    我们政府人事部门肩负着管理、组织和实施人才继续教育工作的重任,近年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对象,确定不同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先后组织开展了wto、计算机、外语、管理、法律等知识的教育培训,促使成千上万人才的科学文化知识得以及时更新、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高。但在人才培训中,仅仅给予科学文化知识的继续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论述,重视对他们进行先进思想道德意识的灌输,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所强调,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⑩
    同时,“要用崇高的理想、高尚的精神引导和激励各种人才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⑾为此,我们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同时,更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人才既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更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为祖国作贡献,为人民谋福祉。
    三、学习《江泽民文选》关于关心和爱护人才的论述,在人才使用中,既注意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重视对他们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变人才使用中的单纯“以才生财”为社会效益与人才权益“双赢共进”
    江泽民同志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⑿他要求“大家都要关心、爱护、理解、信赖人才,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⒀,“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⒁人才是“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才的合法权益是人事部门贯彻落实江泽民上述论段的具体体现。
    作为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已任的人事部门,既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按照以人为本原则,研究制定和落实各项人才政策,促使人才适得其所、才尽其用。在现实生活中,要使每一位人才都尽心尽力地工作,就不能“只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不能只要求人才为单位、为社会作贡献,却忽视他们的正当需求和合法权益,而是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有关论述的要求,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关心和信任他们,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⒂,想方设法地做好为人才服务的各项工作:
    一是在人才理念方面,要营造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氛围。大力宣传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消除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性障碍和人为阻力,“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⒃
    二是在人才评价方面,要夯实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基础。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公正的测评机制,促使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更加客观与准确的评价,得到社会与本行业内真正的认可。
    三是在人才激励方面,要体现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效果。要按照“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⒄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对有突出贡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习江泽民文选读后感
       民政局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八荣八耻读后感受感想
       中共中央和改进党作风建设决定读…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反腐倡廉片暖秋观后感
       王怀忠两面人生观后感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从平凡到卓越读后感—不找任何借…
       秋水读后感
     
    庆祝国庆节60周年联谊会演讲稿
    不合格党员主要表现
    农村基层组织调度会发言稿
    安监局半年安全生产总结
    公司技术厂长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
    春蕾计划征文演讲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总结大…
    企业学习型组织创建先进事迹
    区委社会维稳情况汇报
    土建工程师个人年度总结
    学生营养餐管理工作意见
    农民大学生培训工作方案
    中学生辅导教学站规划建设意
    推动大学生村官流动工作意见
    医科大学建校周年会讲话
    市领导深入老年大学时讲话
    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会讲话
    整顿学生行为习惯建议
    实施英语写作多目标层次教学
    暑假致学生家长一封信
    读后感观后感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