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信息的价值将不断飚升。正如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秘书工作既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遇到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现代秘书必须努力提高信息素养,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秘书工作,以提高为领导工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一、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
(一)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信息素养概念的酝酿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首先是在教育领域。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提出要在教育部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资料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纷纷围绕如何提高信息素养展开了广泛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对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内涵和评价标准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1987年信息学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我国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奋起直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钟启泉、王吉庆教授全面分析研究了信息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和机遇,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他们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这个见解丰富了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主流思想。
(二)信息素养概念产生的巨大影响
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对自身现有的素质结构、学习方式、文化传统等开始了审慎反思。伴随着这些思考,许多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相继产生,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亮点。
1、强化了人们的信息意识。长期以来,人们的信息意识不强有种种原因,对信息概念理解的不同以及对信息与信息素养的关系认识不清是主要原因之一。信息概念在学术界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可为各界接受的定义。比如1948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科学家香农(shannon)从通信的角度提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1950年,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把信息概念界定为"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