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企划书 >> 正文
专业建设发展企划案

电子技术

农林类种植农艺园艺园林

土木水利

工程类焊接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装饰

医药卫生类护理中西医结合

五、专业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一)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专业设置要适时满足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及时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同时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可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关系。要根据现有专业及条件确定专业的发展,拓宽复合方向,努力形成以龙头专业带动相关专业,拓展边缘专业,形成独特的专业体系及专业特色。

从2007年开始,要对原有专业进行深入整合,同时着手开辟中职新专业。新开辟的专业,要从“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专业建设战略出发,考虑专业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建设新格局。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每年定期召开用人单位、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制定新专业培养计划和老专业的调整方案。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根据生源多样化制定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弹性学制培养方案。

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素质教育贯穿与整个课程建设的始终,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应设置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专业拓展模块、技能实验实训模块、人文综合知识模块。教学过程向课堂以外开放,考核方式由单纯的书面考核向过程和结果开放,学习方法上由单向传授向双向交流互动方式开放。

(三)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课程改革的有关要求,根据学校专业的布局,大类专业统一规划,构建与劳动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基础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东西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把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教学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必须达到技能培养要求为标准,内外并举,优势互补,增强实验实训基地的配套性、规范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共享性,按照生产现场的要求,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进行真实训练的需要,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更新实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注重教师理想信念和师德教育。加强教学改革和创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企划案写作指导
       装置艺术制作企划案
       行销企划案
       企划案推销法
       完整的营销企划案
       如何写企划案七
       如何写企划案六
       如何写企划案五
       如何写企划案四
       如何写企划案三
     
    大型公益文艺晚会企划书
    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副县长
    新农村镇村规划及环境综合整治情…
    闭    幕    词
    全区财税收入调度会讲话
    税收纳税协税先进表彰会议讲话
    反腐倡廉教育交流材料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思路
    对创先争优活动中先进党员的点评…
    武装党支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
    建设现场公示管理办法
    农民合作社建设实施意见
    城镇规划建设实施工作意见
    建设工程钢筋质量管理工作意
    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建设意见
    城镇规划管理建设意见
    基础设施建设意见
    加强企业党员建设意见
    钢铁及金属材质基地建设意见
    循环工业园区建设意见
    企划书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