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企划书 >> 正文
企业融资策划方案

方案二:利息支出=3000×8%=240万元;应纳企业所得税=(1400-240)×33%=382.8万元;税后利润=1400-240-382.8=777.2万元;每股净利=777.2万元÷700万股=1.11元/股。

方案三:利息支出=6000×8%=480万元;应纳企业所得税=(1400-480)×33%=303.6万元;税后利润=1400-480-303.6=616.4万元;每股净利=616.4万元÷400万股=1.54元/股。由此可见,随着借贷融资额的增加,企业的每股净利也随着增加。但同时随着借贷融资额的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随着增加。企业通过股票融资获得的节税收益虽然非常有限,但通过发行股票筹得的资金不需要偿还,可被企业长期占用。因此,企业在融资时应对融资成本、财务风险和经营利润综合考虑,并要善于将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结合使用,选择最佳结合点。

相互借贷融资法企业并不是只有在缺少资金的时候才有必要进行借贷。相反,企业在不缺乏资金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相互提供借贷资金进行税收筹划,以节省部分税款。这种筹划的空间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更大,在比例税率的情况下相对较小。

例如,某行业的年度变化较大,某年度个体工商户甲净盈利30万元,个体工商户乙没有盈利,亏损1万元,甲、乙两个体户的资金都比较雄厚。

如果甲、乙两个体户都不贷款,也不相互拆借,则:甲应纳税额=300000×35%-6750=98250元;乙不用纳税。

如果甲、乙两个体户互相拆借,该年度甲向乙贷款60万元,年利息率为10%,年度末甲应向乙支付利息6万元,则:

甲应纳税额=(300000-60000)×35%-6750=77250元;

乙应纳税额=(60000-10000)×35%-6750=10750元;

98250-77250-10750=10250元。通过筹划,两者共少缴税款10250元。

租赁筹划法根据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不能抵扣经营利润,只能按期提取折旧。这样,投资者不仅要在前期投入较大数额的资金,而且在生产中只能按规定抵扣。

从税收筹划的角度来看,承租人可以在经营活动中,以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其经营利润,减少税基,从而减少应纳税额,并为其今后继续从事其他各种经营活动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对出租人来说,他不必为如何使用或利用这些设备及如何从事经营活动而操心,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租金收入。此外,它的租金收入要比一般经营利润收入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待遇。因此,承租人与出租人便有了共同的利益,这便是两者合作的经济基础。当然,更为企业的税收筹划创造了较好的客观条件。租赁产生的税收效应并非仅仅因为存在相同的利益才得以实现。即使在专门租赁公司提供租赁设备的情况下,承租人仍然可以获得税收上的好处。

租赁过程中支付资金的方式在签订合同时由双方共同协定,这样,承租人就可以从减轻税负的角度出发,通过租金的平稳支付,使利润在各个年度平摊,从而使经营所得适用较低税率,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当出租方和承租方同属于一个大的利益集团时,为了共同的利益,他们可以通过租赁方式直接、公开地将资产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使更多的所得适用较低的税率,享受到优惠政策,从而使整个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广电局发展电台活动策划书
       酒吧网络广告企划书
       广电局电视台质博会企划书
       企业内刊创刊企划书
       公司年终总结企划书方案
       五四青年节知识竞赛企划书方案
       企划书内容
       农业科技0服务站建设企划方案
       卫生院学习科学发展观策划方案
       文明礼仪主题班会策划方案
     
    乡镇总结思路
    管理处领导廉洁自律述职
    乡村医疗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民办学校安全管理方案
    民政局开展思想教育讲话
    对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调…
    政府季度金融工作汇报
    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请示报告
    县委书记县委贯彻市委六届九次全…
    全区计划生育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
    加强企业党员建设意见
    治理违法排污企业工作方案
    支持重点工企业发展工作方案
    企业一套表改革实施意见
    创建诚信企业实施意见
    企业工资集体商讨实施工作意
    科技创新让企业腾飞工作意见
    10强企业稳定增长工作报告
    特色农产业重点企业扶持管理
    重点工企业发展实施意见
    企划书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