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企划书 >> 正文
发生火灾管理与应急企划方案

有秩序地疏散居民,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必要时可采取强制疏散措施,并保证被疏散人员的基本生活。

5.5.5 医疗救护。由医疗救护组协调当地卫生部门,对因森林火灾造成的受伤人员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由市卫生部门组织力量予以支援。

5.5.6 物资使用。扑火抢险所需物资由前线指挥部及其后勤保障组协调市发改委、商务等部门负责调集。根据火灾扑救需要,前线指挥部可使用、征用、调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的物资、设备、房屋、场地等。

5.5.7 应急通信。在充分利用当地森林防火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市联通公司、移动公司要建立火场应急通信系统,采用卫星通信和短波、超短波通信,确保信息通畅。

5.5.8 生活保障。由火灾发生地乡(镇、区)负责应急扑救人员必需的食宿等生活保障工作。

5.6 火灾案件查处。市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负责进行火灾案件的查处工作。

5.7 新闻报道。市护林防火指挥部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发布火灾发生、发展和处置情况。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新闻稿件(包括视频新闻)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宣传报道组研究提出意见,报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审定后发布。

新闻记者到火灾现场采访,需征得前线指挥部的批准。记者在采访中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服从指挥,不得妨碍火灾扑救工作。

5.8 扩大应急。重、特大森林火灾有扩大、发展趋势,现有力量难以控制时,由前线指挥部报请市护林防火指挥部研究采取相应的扩大应急措施。

5.9 应急结束。

森林火灾扑灭后,由当地乡(镇、区)护林防火指挥部组织火场看守,及时清除余火,消除隐患。经市护林防火指挥部组织办公室人员现场查实后,报请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宣布解除应急状态。

6 后期处置

6.1 火场看守。明火扑灭后,要保留不少于总扑火力量10%的人员看守火场,看守时间不少于36小时,防止死灰复燃。

6.2 火灾评估。森林火灾扑灭后,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对火灾损失进行调查评估,撰写调查评估报告,经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审核后报**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新晨范文网

6.3 灾民安置、灾区防疫及灾后重建。受灾乡(镇、区)要根据有关规定妥善处理灾民安置、灾区防疫和灾后重建工作,保证灾民不受冻、不挨饿、情绪稳定,不发生人、畜疫情。灾情特别严重的,可向市政府提出赈灾申请。市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对灾区重建给予重点支持。对在森林火灾应急处置中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超级秘书网

灾区乡(镇、区)应当依法对扑救火灾使用、征用、占用的房屋、场地、应急物资和设备等予以归还;不能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依法予以补偿。市财政部门根据情况,制定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

6.4 工作总结。应急结束后,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要对应急管理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重点总结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汲取的教训,并提出整改建议。

7 附则

7.1 管理方案管理。本管理方案既是市政府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整体计划、程序规范,也是指导乡(镇、区)制定当地森林火灾应急管理方案的依据。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对本管理方案每三年修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继续深入开展200创优活动实施方案
       配合创优活动召开运动会策划方案
       今年团委深入开展创优活动方案
       做好200年创优领导点评方案
       党员创优个人自查整改方案
       创优活动200年实施策划方案
       200年创优建功立业竞赛活动实施方…
       党政创优廉政建设活动方案
       做好创优活动实施方案
       开展创优活动的实施方案企划书
     
    大练兵警务实战技能战术示范演练…
    校教务处打算
    县委农村会议讲话
    政法干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体…
    女干部培训班总结
    非党干部培训班上动员讲话
    国际金融危机下构建有利科学发展…
    服饰专卖店领班竞聘演讲
    市委半年总结分析会议讲话
    教师党性解析资料
    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实施方
    加强火灾责任保险实施工作意
    大堤上发生意外事故河道治理
    文体局开展火灾隐患整治方案
    消防局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针对城市区域火灾风险的推测
    森林火灾管理防治经验材料
    消防局易发火灾防范整改措施
    旅游局火灾隐患排除抽查工作
    变压器爆炸火灾应急防范工作
    企划书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