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把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
●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小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日前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上透露,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2002年核准编写教材118套(小学55套、初中63套),其中20个学科47套(小学18套、初中29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2001年9月进入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预计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国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这次课程改革规模之大、进展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不仅引起教育界而且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大家都在关心,新教材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将带来哪些变革?
教材功能: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把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把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把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把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要害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其次,如何学习、把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学到东西,而且要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得到。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就懂得怎样去学,怎样把握新的知识,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第三,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熟悉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相比之下,传统的教材观对这些因素重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