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知识与能力”,学生在练习方式上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知识被赋予“神圣”的特征,而这种知识内容,又有相当多的是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高新科技,学生所接受的这种“外在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知识”本质上是面向过去的。教育最后变成了追求成绩、分数、升学率。学生在“成绩和分数”面前,只能拼命地适应。这样,教育的本质就变成了学生要适应教育,学生要适应课程。
提出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就是要把原先的思路倒过来。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环境的综合体,是学生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害。学习经历中当然包括知识内容,但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让学生从学校、社会和各种学习渠道,不断地使自己的学习经验形成、积累和建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学习经历也关注“知识与技能”,但更关注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经历也关注“成绩、分数、升学率”,但更关注怎样把一个“学校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
(2)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长期来教师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应该说,我国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积累了深厚的传承文化,为国际教育界公认。
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奇心与求知欲,怎样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从而获得经验,进而获得一种学习经历,怎样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二期课改提出: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使学生学会选择。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空,又提出社会的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都应该进人课程,研究型学习也进人课程,课内课外结合,让学生可以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相信当这一领域完全拓展之际,学生就有了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他们的学习更主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3)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21世纪信息技术将会深刻地影响人的生活,包括人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将使课堂教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
信息的渠道更加拓展,视野更加开阔,用更简捷的方式了解和熟悉高新技术。可以预言,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取得突破之际,实施素质教育才得以真正的落实。
(4)在课程治理方面,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国家教育部要求课程治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治理。同时赋予上海课程教材改革的自主权及高考自主权,这就使得上海的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有了更为宽松的环境与氛围。上海二期课改在课程治理上,按照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更多地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鼓励学校结合实际设计个性化的学校课程实施计划,上海这次实施的课程教学计划是,国家管住93-94%的课程计划,学校有6-7%的计划实施权,同时,上海二期课改又要求每所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倡导和鼓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性发挥,使更多的教师不仅成为课程教材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