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劳动技术等);艺术领域(音乐、唱游、美术、艺术等);体育与健身领域(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6)在教材体系上,以往教材注重完整和系统地反映过去,而现在更注重重新整合教材,使教材更多地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发展。从教材的形式上,也由过去教材加辅助软件,到形成包含书本、音像制品。光盘等一体化的教材。
(7)在教学评价上,一期课改比较多的是从认知、情感、操作三个领域,发展到二期课改更多地从素质、个性、人格的全面评价。比如: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果评价体系,转变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推进了包括招生考试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小学评价机制。
3、二期课改在许多课程理念上有突破与创新之处
(1)课程观:课程不是“制度”,更是经验,要从“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教师教学不再是忠实传递课程、实施课程计划,在课程。教材、教学之间要相互转化、促进和融通。
(2)目标观:以往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更多地考虑“知识与技能”,而现在熟悉到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之间的整合。
(3)内容观:书本知识不是课程内容的全部,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教材观:改变把教材当作“王法”,教材仅
仅是给教学提供有弹性、可选择的资料和范例。教材不只是教本,更是学本。教材应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教学观:教学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更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打基础。要提倡科学探究的教学和体验性教学,引导学生深人社。会和科学领域进行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学习观: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学生不仅是学习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建构者。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倡交流与合作学习。
(7)德育观:德育不是思想政治课的“专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说教。所有学科都肩负着青少年道德的培养。所有教师都应当成为德育工作者。德育要润物细无声,增强德育的时代感,与时俱进改进德育方式。
(8)评价观:评价不是挑剔缺点,不只是甄别与选拔,评价更多地是激励学生成功,鼓舞信心,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4、假如说从1997年到2001年上海的二期课改尚处于单项性试验阶段,那末从2002年秋季起,进人了整体性试验阶段。上海二期课改有哪些重大影响,它可能是长远地影响着上海的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进展。主要是:
(1)提出了“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相当长时期来,我们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一直认为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知识,学了知识让他们考上高一级学校,然后找一个好工作。学校校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几乎都是这样看待问题。至于学生到了社会上之后,他们的实际能力强不强,各方面素质好不好,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对家庭的长远发展所起的作用大不大,对于这样比较长远的问题,大家又比较少考虑。因此,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更多地关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