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以下简称二期课改)是在1997年开始的。它是在一期课改(1986年——1997年)的基础上开展的。有人会提出:为什么刚刚开展了一期课改,接着又要进行二期课改呢?它可能有几方面因素促成:
一是国家教育部加快了课程改革的进度。教育部自1997年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答集了全国的几百名专家学者,在2001年3月率先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接着又出版了一系列的教材,并且选择全国50个地区(县)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试点。最近又加快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制订。从教育部课改的一系列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看,在课程观、教育目标观、课程内容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学习观、德育观、评价观等方面,有一系列非常重大的突破,在理念上有非常多的创新,给上海的二期课改有非常多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二是进入21世纪初以来,各国从提高综合国力的高度,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非凡是一些发达国家,差不多是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比如2002年日本实施的新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③为学生把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④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布什总统一上台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在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1999年英国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了“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四项发展目标”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六项基本技能”是: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从上述列举的几个国家课程改革目标和内容可看出,他们所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正是我们所关注和碰到的问题。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上海城市功能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黄菊书记在2000年9月25日在对上海市教育调研时指出,上海已经进人后工业化和信息化间隔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从教育发展思考,它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也就是教育必须超越工业时代。而现行教育恰恰更多地适应工业时代,比如:在体制上仍然是划一化、标准化、同步化,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基本是“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按照教育家吕型伟的话,仿佛“天安门仪仗队式的人物”,他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从课程和教学的基本格局分析,现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主导型,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依然一统天下;课堂里是同向思维统治着一切,即教师先讲概念、定律、法则和原理,学生课后操练概念、定律、法则和原理,考试也考的这一些。这种练习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少走弯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它的不足是学生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动地学习,很少逆向思维,很少问题意识;从学生接受学习的方式而言,假如我们把学生学习分成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那末,接受式学习依然一统天下。从现行培养目标来看,比较少的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比较少的考虑怎样从“一个学校的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更多地关心学生的成绩、分数、升学率,怎样使学生考上高一级学校。在这种“考试指挥一切”“考试统帅一切”的思想影响下,学生的成长受到扭曲,成绩和分数成为学生甚至家长、老师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