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节上获“全市优秀德育工作者”……“我最兴奋的,就是一辈子书没有白教。”原向明中学生物教研组长、高级教师甘忆晖这样告诉记者。一头“撞”进向明中学甘忆晖在复旦大学读的是生物学低等植物专业,1954年毕业分配时考虑到家庭情况就留在了上海。当时中学教师奇缺,她就应组织要求到向明中学教书。“刚开始,我觉得课本太简单了,10分钟就能把一节课讲完了!而且我不是师范出身,没专门学过教学法,也不知道怎么上课。”可靠着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向老教师虚心学习,她很快就把课上得有板有眼,还在第二年当上了副
教研组长。课上:当教改先锋引入实验为了让学生把目光从数理化转向生物,甘忆晖首创“边实验边上课”的新教法。“当时要求教改,我这种教法在卢湾区是第一个尝试。”甘忆晖认为,学好生物课要害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会实验勤观察,否则课就会干巴巴,知识也学不牢靠。为了“激活”课堂,她向学校要求把两节物理课调到一起,在实验室里边做实验边上课,实验做完了新课也就教完了。她还力争用风趣的语言讲解科学知识,还做手势比划一下,有时甚至一节课就是讨论。快乐的课堂、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渐渐爱上了这门原先被冷落的“副课”。课外:办科技小组四处考察甘忆晖还在学校成立了科技活动小组,辅导对生物非凡感爱好的孩子。她利用星期天和放假带领学生去西郊公园、上海植物园和天马山、杭州凤凰山等地定期考察。“我和孩子们一边爬山,一边熟悉植物动物,从这个山头爬到那个山头……”回忆起当年小组活动的情景,甘忆晖还是激动不已,“后来,我们还在学校开辟出一块‘百草园’呢!”为了学生全家上阵曾在中学时发现并命名世界新种“中华螽斯”的黄文华是甘忆晖印象最深的学生。黄文华在中学时是一个调皮到连老教师都没辙的学生,成绩也不好,其他老师都头疼。可甘忆晖在科技小组活动时发现,这个孩子非凡有恒心,而且不怕苦不怕累。于是,她开始对这个学生非凡关照。冬天,黄文华要在学校实验室日夜工作,甘忆晖就从家里搬来了棉大衣;实验缺少切片染色剂,甘忆晖就让颜料厂工作的丈夫找来了活性颜料;为了把黄文华久无起色的英语成绩补上去,她又请自己的父亲跟黄文华用英语交谈,每周一次,坚持了五六年……为了学生,甘忆晖可谓是拖着一家老小齐上阵。如今,黄文华已经成为了昆虫学教授,却还总惦念着恩师,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做实验失败了,甘老师总说‘没关系,再来’,让我有信心继续做下去。”她的爱,她的情,全部献给了学生;她的青春,她的精力,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她最喜欢说的还是那句话:“我最兴奋的,就是自己教了一辈子书没有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