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5年9月,首届教师节之际,上海推选出26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们都是全市各大专院校、中专、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优秀教职工,其中年纪最大的两位老师都已80岁,年级最轻的则不过21岁。20年过去,这批教师大部分已经退休。他们昨天因为教书育人获得荣誉,今天对于师德是否有别样的心得?教师节前,记者对其中的两位进行了走访。●优秀教师对待学生:平视热情老师是学生的朋友□王铁仙华东师大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生,浙江诸暨人。著有《瞿秋白论稿》、《瞿秋白评传》、《新时期文学二十年》等,编著有《〈新青年〉、〈新潮〉作品选》等。另写有数十篇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和一些散文。目前正进行高中语文二期课改新教材的主编工作。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在王教授看来,能够做到对学生尊重,诲人不倦,主动了解学生的需要,把他们当朋友看待,是一名老师必备的素质。其中,平视的目光尤为重要,老师一定要认清楚,学生和自己是平等的,自己不能动辄以指导者的身份来让学生这样那样,来压服学生。“你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一类的话更不该说。这种平等不仅仅指态度和地位,甚至还包括师生的见解和学识水平。王铁仙解释,文科专业上尤显如此,理工科知识往往是不懂就是不懂,老师在很多知识点上确实比学生懂得多;而师生的文科专业水平则不存在绝对的高低是非之分,老师可能在文学理论上水平高于学生,而文学创作却未必强于学生。如1978级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中就出现了赵丽宏和王小鹰等日后风头甚劲的作家,他们当时已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可以说在写作才能上已经超过了教他们写作课的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和学生假如不是以平等的姿态交流,不以诚相对,则很难取得好的交流、教学效果。当然,即使师生的学识水平相差甚远,老师仍然要平视学生。长期以来,王铁仙无论是在做班主任,还是做学校副校长时,都会在课余和学生一起聊天,而不是端架子,或者不理不睬。“自己一套,教学生又是另外一套”,或者动辄教育学生的做法要不得。其实,“平等”这一态度应适用于一切场合的一切人群当中。王铁仙说,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父母不能过于重视或轻视孩子的意见,作家汪曾祺有篇叫《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心发现心王铁仙很欣赏1985年时同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于漪老师的一句话:老师的心中要有一团热情的火,对学生要满腔热情,要和他们平等相处,说不定学生的某些方面还会启示老师。归纳起来说,就是老师要做到“以心发现心”。教赵丽宏和王小鹰那一届时,王铁仙只是一名年轻讲师,比学生大不了几岁,但学生普遍很尊重他。他的秘诀一方面是平等看待学生,另一方面则是认真地备课,有时甚至到深夜,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不忘初中语文老师谈起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王铁仙教授提到了自己初中时期的语文老师余凤高。余老师现在是浙江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当年,他的一句话让王铁仙受益终身:文学最重要的要素是“具体”二字,这样描写才会生动,细节才让人感觉准确。正是余老师的教学,让王铁仙对中文产生了深厚的爱好,并打好了牢固的语文基础。现在,王教授还经常去看望余老师。然而给王铁仙教授印象最深刻的事并非教书细节。王教授说,余老师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一次班上有名同学因病去世,他非常之伤心,上课时不由自主哽咽,以致话再也说不下去。王教授认为,是否具有人文关怀、同情心是衡量一名老师是否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一头“撞”进中学一干就是一辈子实验“激活”生物课她因毕业分配一头“撞”进了向明中学,而后当了一辈子人民教师;她首创实验与理论同步教学法,让学生爱上了生物课;她曾在1985年首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