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不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而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教育教学活动。在学校自身硬件建设不断加强的今天,如何通过对教师的培训使学校的“软环境”——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达到更高的层次,如何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新时期对学校治理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此,威海市第七中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工程,为广大教师全力打造个性化、专业化成长平台,达到了教师自主治理、主动发展的目的。一、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
人文化是我校的重要特色之一,我们的人文化目标是:“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以张扬;让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让每个‘七中’人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为此,学校确定了“和谐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以情感治理为基础,民主治理为特色,以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调动个体工作积极性为目的,集情感沟通、民主参与、满足需要与制度约束为一体,将教师队伍建设与加强治理结合起来,对教师做到政治上诚心、业务上关心、生活上尽心、工作上放心、政策上融心,以此赢得教师的信任和支持。
二、突出重点——着力抓好教育思想的转变。
为了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使教师自身的个性得以张扬,学校还举行了教师“自我形象设计活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每位教师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的规划,在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科研等方面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在教师自定目标、自主发展的前提下,学校从实际出发,搞好测评,完善评价体系,采取分项、多元方式对教师进行水平和绩效评价。通过自我形象设计,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由“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自我发展、个性展示的意识明显增强,很多教师自发外出学习、拜访名师、参与网上教学研讨、申请上观摩课、申报主持研究课题。
三、强化要害——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
针对目前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重立项、轻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等现象,我们提出,要把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以课题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和学校发展,形成“问题链”;提倡行动研究,将校本研究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开展叙事式研究,记载有意义的工作经历;注重案例研究,包括“教例”的积累和利用;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发挥团队精神,强调“对话”和“分享”等校本研究的若干政策。
我们又提出了小课题研究的行动计划,让教师从实践着手,研究、解决自己工作中亲身经历的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真谛,再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此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促进教师聪明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在全体教研组中实行“名师”负责制,学校从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星或教学比赛成绩优异者中聘任“名师”。
每位“名师”带2位~3位青年教师,通过制订具体的培训方案和听课、评课,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帮助他们成长。定期组织举办各种课改或个人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与会指导。每位“名师”每学期至少撰写并发表1篇论文,同时指导青年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教改经验及科研论文。学校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帮助名师完成培训方案,使他们在任期内带好一支队伍、形成一批成果。
四、完善机制——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
为给广大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师德方面,我们先后开展了“我在实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