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自唐以后,多是讲平仄的。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等几种基本句型。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相比而言就显得不重要了。但是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当然也有非凡情况,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二、四、六也未必分明。)
《石灰吟》是明代于谦的一首七言绝句,很明显其平仄规律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第三句的第二字必须是仄声。“粉身碎骨”当然不能满足要求,所以诗人为了平仄的需要,就调整次序,将“身”与“骨”的位置互换。熟悉诗歌平仄的人都知道,像这样的例子,古诗中比比皆是。这里为了节约篇幅,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由此,笔者窃认为,诗中用“粉骨碎身”而不用我们习惯的“粉身碎骨”,只是为了满足其平仄的需要,而并不是别有深意,教者如此处理,纯属误导学生!本来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确出色,这个问题也有正解。学生通过查字典、查资料也已经找到了这两个词在意思上是一样的。假如在这个学生“脸露难色”、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向学生相机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诗歌的平仄知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律之美,相信一定能大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究的爱好——这其实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所在之一啊。很可惜,不知道老师是不懂诗词的平仄知识,还是想借机生成一个出色,竟然引导学生望文生义,以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完成了这次教学。
如今,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和推广,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众多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一个布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而努力着。但在创造这样的课堂的过程中,切不可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必要的传授甚至真诚地指出学生错误,也正是这种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