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现代的田园风光:单纯的女性、富于民歌风的抒情曲调,简单的矛盾线索和类似于部落"酋长"式的裁决,大团圆的结局等,都适于农民的接受趣味。但值得注重的还有下面两点:第一,对妇女命运的改写与承诺。无论是小芹还是巧儿,她们都不再是悲悲切切、命运任人宰割的传统妇女形象,她们不再听命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即使是与异性青年一见钟情也摆脱了约会偷情不思茶饭的闺怨,而是积极主动,努力争取,充分表达了解放了的女性的开放与觉醒。这一承诺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和青年对个人未来婚姻命运的憧憬,在现实的婚姻关系中获得了另外一种允诺。而这一允诺实现了观众的心理期待。非凡是青年妇女,在小芹、巧儿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爱情中实现了个人的内心向往和愿望。这是这两出戏受到民众欢迎的深层观赏心理。至于这一承诺是否能够实现,作家的这些想象具有多大程度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没有人发出质疑,它甚至在观众热情投入的观赏和想象中完全被忽略了。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改写与承诺不仅投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同时也控制诱导了大众的审美取向,实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策略。
第二,无论是小芹还是巧儿,她们命运的改变和愿望的实现,最重要的并非取决于她们个人的愿望,事实上她们个人的意愿都遭到了强大的对抗性力量,假如仅凭她们势单力薄的个人意愿显然是无从实现的。重要的是,她们的个人意愿有了政治保障,她们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人民政权。《小儿黑结婚》中的区长、《刘巧儿》中的马专员,作为权力的象征不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同时也是正义和公理的化身。传统的"清官"意识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宣扬。刘巧儿再想嫁给赵柱儿,她仍然无能为力,但政权的介入使她实现了这一愿望,从而也实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做主"的主题需要。
这些作品进入城市,不仅让城市市民目睹了乡村的新风尚,目睹了中国农村新的"奇观",事实上它们也带来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依靠人民政府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唯一的保证。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现代都市文化熏陶的城市市民,对小芹和巧儿的婚姻故事,虽然不免感到简单,但那里蕴涵的新的生活和生动健康的生活情调,究竟是新鲜感人的,它对所有的人都可以构成想象和憧憬,是不难理解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不动声色地占领了城市十分有限的文化市场。
这样一种文化形态,使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追求,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难解的悖论:无论是"五年计划"、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超英赶美"等等,事实上要求的都是迅速地积累起社会主义的物资大厦,改变落后贫困的国家状况,不仅能够与帝国主义的威
胁相对抗,而且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传媒所表达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恰恰是反对作为现代化表征的城市文化的,它不仅把城市与资产阶级想象为一种天然关系,而且致力于农村文化对城市的移植,努力培育城市市民乡村的文化趣味。这一矛盾、悖反的现象,不仅限制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而且也无意中造就了国民虚假的乡村崇拜的思想趋向和文化趣味。这一状况事实上至今仍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延续着,中心电视台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大量的、久盛不衰的小品,就是典型的农民文化代表,它表现出的调侃、热闹、风趣、小机智乃至滑稽,蕴涵的恰恰是农民文化中最不值得张扬的东西。另一方面,当城市文化久被压抑之后,一旦有了时机,它便以无规则的方式诉诸以疯狂的报复。90年代之后,大量的文化垃圾在"文化多元论"的遮护下,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就是城市文化久被压抑后"疯狂报复"的一种。
注释: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心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著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