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式的人物,早就预言了丁少纯的成长,并为其设置了成长道路??quot;当初我说把柱子先送屯下去放二年猪再上学,你们不乐意,怕误了他念书,念完了高小念初中,念完了初中又念技工学校,你看这念成了什么玩意了。"丁爷爷这番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他作为一个淳朴的农民形象对知识或知识分
子的对立情绪,这或者可以说是作家已经敏锐地感应到了时代的气息或潮流。丁少纯遭到了辱骂,但他究竟还是幸运的,他在"父"们的教诲下免去了"送屯下去放二年猪"之苦,但丁爷爷的呼吁却并非枉然,后来的历史证实,在丁爷爷预言的路上走过了无数年轻人的脚步。
我们还发现,在抗拒城市欲望腐蚀的观念选择上,"父"的形象具有绝对的权威"父"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父为子纲"是家族宗法制度的核心,也是传统男权社会至高无上的法则,"三纲五常"的"纲"都是以男性来标示的。"父"的意志具有无须证实的合法性,违反了这一意志就可视为大逆不道。因此,那些颠覆"父"的权威性的形象才被命名"反叛"者的形象。在《千万不要忘记》里,"父"们有权监督"子"的成长并规定其生活方式,比如丁海宽偷看儿子的情书,本来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由于"父"有权监控"子"的成长,这种行为不仅不受到指责,反而被视为"行使父权"而给予肯定。
丁少纯是现代之子,也是城市之子。他试图超越和逃避"父"的文化范畴,重新建立"个人性"的现代生存方式,他偏离了"父"的意志,他与丁海宽的冲突,在剧本中是"被腐蚀"与"反腐蚀"的冲突,但它的文化语义则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这场冲突的结局一开始就不难预料,丁少纯生存方式的"现代性"初建是极其脆弱的,他不仅面对着丁海宽、丁爷爷、及其继续者们组成的难以逾越的屏障,更重要的是丁少纯的偏离传统不具有"合法性"。在强大的传统话语符号笼罩中,丁少纯不仅有无可言说的困惑,而且一开始就处于四面围困之中,他被"拯救"的命运只是时间的问题。丁少纯个人的"现代性"追求终于流产,他重新归依了"父"的怀抱,由此实现了作家了的"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的真理意志。
城市与乡村的矛盾,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的变体。不同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矛盾是在道德层面展开的。乡村的朴素、简单、本色是美德的表意形式;而城市的情调、舒适、个人化等等,则被看作是人的无边欲望的反映。在剧中,原始的乡村道德一经渲染,便具有了阶级的和伦理的意义,它对欲望抑制、对贫困的忍受等由于经济条件制约而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在这里却被夸大、想象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抵制"现代"生活腐蚀的天然"防腐剂"。丁爷爷对没让丁少纯先去放二年猪再上学懊悔不已,这也恰恰正实了乡村与城市被想象的"等级"关系。这也正如唐小兵所分析的那样,历史业已证实:"《千万不要忘记》以及一大批类似作品形成了一种被阉割的现代主义,因为尽管在这些作品中现代性及其触发的深刻焦虑被处处涉及,但都又被迅速地遮掩置换掉,都成了进一步肯定张扬传统价值的藉口。’现代’在这个论述传统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而往往只是一个初具轮廓的背景,一个没有被体验但已被架空限定的历史理念。"19
二、农村文化趣味的普及
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它的初始阶段,其趣味性是不断地向农民文化倾斜的。这一文化趣味,一方面与中国的农业社会性质有关,与民间的文化传统和接受要求有关;一方面,也与文化意识形态长期的引导、动员有关。1942年以来,"为工农兵服务"和首先是"普及"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不变的文艺方针。但就中国的具体状况而言,农民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真正的产业工人由于历史的短暂,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欣赏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