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化在社会主义初期的一种紧张的反映。这种"保守主义"的城市态度,作为主流思想和统治思想的一部分,一方面缓解了官僚主义、权力腐败的进程,提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效率;一方面,也延缓、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商业化是现代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具有组织消费、引领时尚、促进流通、加快生产周期的功能,但同时它也具有社会主义思想所要抵制的、毛泽东曾告戒过的、须引起注重的"软化"功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和实践,有着鲜明的道德理想主义的内容。对这一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社会主义传媒不仅维护了它,而且它们的形象性还无意中放大、夸大了这一道德理想的激情和伦理意义。
一、城市与资产阶级的想象关系
在反城市化的倾向中,传媒所拥有的话语权,起到了组织文艺生产、引导文艺潮流、推出新人新作的重要作用。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发表刊载文艺作品的重要传媒,几乎全部控制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各省级作家协会。文艺杂志的主编,都是具有一定革命资历的革命文艺家来担当。这些人的文艺实践和接受的艺术趣味,与反城
市的倾向有着天然的联系。即便是来自城市的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经过革命文化的熏陶再回到城市后,也不是回到了他们曾经熟悉的趣味和生活,他们是以文化治理者、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城市的。因此,在他们把握的文艺传媒上,刊载的作品仍然延续了革命时期的传统,他们对新时代文学艺术功能的理解,仍然没有超出战争时期。
50年代初期,虽然解放区的作家已经进入了城市,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不熟悉和怀有的天然警觉,使他们自然疏离于对城市的书写,国统区的作家熟悉城市生活,但对新时代的惶惑和迷茫,又决定了他们笔下的慎重。因此,50年代初期的城市文学几乎是空白的。即便有些作品写了城市,也仅仅是农村生活场景的置换,趣味和目的诉求仍然没有变化,也就谈不上城市文学。第一篇具有城市生活意味的小说是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这是一篇具有暖和生活气息和个人趣味的小说,出身于知识分子的男主人公李克表现了与战争时期非常不同的精神向往,他希望生活能有一些个人趣味,并努力培育劳动人民出身的妻子张英也能象自己一样去体验城市生活的情调。他们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既是家庭的也是社会性的。男女主人公经过各自的调适又重归于好。叙述者慎重的以丈夫的口吻叙述情节,注重检讨"我"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并写出了妻子新的变化。应该说,这不是一篇多么优秀的短篇小说,它的简单和琐碎在今天看来甚至有些幼稚。但值得注重的是,萧也牧是第一个试图表现新时代城市生活感受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尝试新题材写作的作家。他敏锐地感觉到了生活环境的变化与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的关系。对于长期生活于战争状态的作家来说,城市生活无疑是面临的新的挑战。但是,对于布满了内在紧张的意识形态来说,城市的可疑几乎无处不在,它处处布满了资产阶级的陷阱。因此,萧也牧要求的城市生活"情调"本身,就使他处在了一个众目睽睽危机四伏的境地中。
对萧也牧的批判,是文艺界自发的一次批判运动,陈涌、冯雪峰、丁玲、康濯等文艺界的重要人物都写了措辞严厉的批判文章。他们把《我们夫妇之间》指认为是一篇"依据小资产阶级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小说;3是一篇"对于我们的人民是没有丝毫真诚的爱和热情的"作品,对于作者来说,"简直能够把他评为敌对的阶级了"。4而丁玲则提到了另一种高度:把《我们夫妇之间》"作为一种倾向来看"。5最后,萧也牧不得不写了《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的检讨公开发表。6值得注重的是,在批判《我们夫妇之间》的同时,《人民日报》推荐了马烽的短篇小说《结婚》,并发表了"编者按语"。认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