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拥有两个以上的性伴侣,调查中的女婚外恋者全都只有一个性伴侣[9]。
男性与女性之间不但对爱情的理解十分不同,也不但在受精卵之中有先天的不同,而且进入学龄之后,还有许多源于先天的不同,直到成年时期,仍然差别很大,甚至在购物这样的小事上也体现出来[10]。
在女人的一生中,只有很短的时期对男人具有纯生理的魅力。进入生育期之后,妻子很难靠着纯生理的魅力来笼住丈夫。
西方的女权主义者经常不愿意生育,甚至不结婚,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西方社会出生人口下降,已经引起许多学者的担忧,因为即使地球的资源无限可用,也需要海盗们生出小海盗,法制钱选社会才可持续。
儒家主张夫妇以礼相待,最重要的目的是保护母亲和儿童,保证宗族延续。孝和悌都要建立在确定的血缘关系中:“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诗经·关雎》朱熹注)
从男人的本性来看,谈起爱情的时候,只认对方是个女人,不考虑对方将是母亲。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是这样,狒狒、叶猴、古猿等甚至要杀害非亲生的小狒狒、小叶猴、小古猿。母系社会的起源,内驱力就是母古猿保护自己的子女[11]。儒家用礼来保护母亲和儿童,所以中华古文明是唯一一个延续到现代的文明。
保护儿童最需要礼,西方社会也不得不制定许多法律来保护非成年人。儒家用礼来保护,不但成本小,而且是从家庭这个源头上保护儿童和后代。
笔者在高校中从教多年,有些天资很好的大学生因为父母婚变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常令笔者叹息。至于中小学生,真正见诸媒体的案例远远小于教育工作者所知。
2000年九月,成都一所私立中学为了维护校园中的人文环境,拒收离异子女,实在是确有苦衷;该校在200人左右的家长会上公布这一决定,出乎意料地获得长达3分钟的掌声[12],说明年轻的母亲们直觉到这一决定不但有助于自己孩子的教育,而且有助于约束丈夫和自己保持婚约。
对于单亲儿童心理压力的真实感受,媒体很少曝光。仅以2000年的一则报道来看:某十二岁的小学生一日被父亲的情妇诱到某华屋,夜间醒来发现自己的父亲与“阿姨”正在作爱,其父嘱托女儿不要将此事告诉母亲。女儿不但同意了,而且为了维系父母的关系,小小年纪守口如瓶。直到小姑娘在一篇作文中倾吐此事,才被教师传到媒体[13]。
小姑娘的心理压力有多大?媒体中轻描淡写。笔者却想起《国王头上长了角》的故事:一个国王的头上长了角,可是害怕被臣民知道,所以每一次理了发,都要杀掉理发师。最后,全国只剩下最后一名理发师,不能再杀了。国王严令理发师守口如瓶。理发师每次给国王理了发,夜里都做梦,吓得半夜里醒过来。后来理发师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到森林里对着一棵大树大喊:“国王头上长了角,国王头上长了角,国王头上长了角!”这才感到心中好受一些。
故事的最后也很有启发性:一个乐器师正好看中了理发师喊话的那棵大树,砍下来做成一把提琴。当乐师们在国王宴会上演奏时,这把提琴传出了理发师的声音:“国王头上长了角,国
王头上长了角,国王头上长了角!”事情再也藏不住了,国王干脆摘下王冠。从此,戴王冠的国王就成了头上长角的国王。
儒家说的礼乐,其实就是把男人或女人头上的角,以及其他一些源于动物的隐私,变成与文明社会相容的东西,通过一定的礼仪,使得人们既能够享受世俗的生活,又不危及家庭和谐,不危及子女教育,不危害文明社会的群体延续。汉唐宋明清,尤其是宋明清,中国社会中的父亲们只要没死,就不会让自己的子女失去父爱,更不会抛弃自己的子女撒手不管。至于母亲,无论东方西方,多数人都没有丢失母系社会前后的天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