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修辞的思想,注重语言的修饰和锤炼,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力求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7.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部分:三个小题(第11、12、13题),共6分。其中文学常识两个小题:第11题2分,难度系数为0.68,考查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的对应关系;第12题2分,难度系数为0.65,考查文学体式特点和作家作品特点。文化常识一个小题,第13题2分,难度系数为0.50,考查了“九品中正制、国子监、六部、干支”等。试题特点是文学常识题大多与教材有一定的联系,所以难度适中;文化常识题比较偏,学生难以把握或把握了也没有多少用处。
导向:①文学常识把握的重点是与课文有联系的重要作家作品和一部分课外阅读应该接触到的重要作家作品。②文化常识把握的重点是课文中出现过的有关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科举知识。
8.名言名句部分:一个小题(第31题),3分。考查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识记能力,题型与往年基本相同(要求上改为“
只选三句”),难度系数为0.80,偏易。考查特点仍是强调常见、常用、富有教育意义、贴近学生生活和时代感比较强等方面。
导向:积累一定量的名言名句(包括初高中阶段所学过的),理解它们的意义,并能在生活中和写作中灵活运用(会说、会写、会解释、会运用)。
9.文学鉴赏部分:两个小题(第14、15题。现代文阅读中也有文学鉴赏的考查,此处不作分析),4分。第14题2分,考查了对一首唐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难度系数为0.92,偏易。第15题2分,考查了对诗句的赏析,难度系数为0.78,也不难。这部分的考查特点仍以正确理解和恰当赏析为主。
导向:①中学阶段,古诗文的阅读应扩大范围,增加阅读量,丰富文学知识,加强文学和文化修养。②通过阅读、背诵、分析,仔细揣摩、体会,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0.文言文阅读部分:七个小题(第16至22题),共20分。其中文言实词两个题:第16题2分,考查“靖、曳、觐、职”在句中的意思,难度系数为0.47,略难;第18题3分,考查“故事、全首领、有司、春秋”在文中的意思,难度系数为0.69。文言虚词一个题,第17题3分,考查“以”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难度系数为0.54。句子翻译两个题:第19题和第20题,各3分,都是两个短句的翻译选择,难度分别为0.95、0.41,差别比较大。分析句间语义关系一个题,第21题3分,考查四个句子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新的考查点,学生比较生疏,难度系数为0.39。内容分析一个题,第22题3分,错项比较明显,难度系数为0.70。这一部分的考查特点,一是选材在课外,知识能力要求在课内;二是实词的把握非凡重要,既单独设题,又在翻译、内容分析等题中起重要作用。
导向:①扎实有效的学好教材中的文言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②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把握非凡句式的用法,提高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③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解释和翻译文言语句。④选取部分难度适中、可读性比较强的课外文言短文反复阅读,提高自读能力。
11.科技说明文阅读部分:四个小题(第23至26题),共10分。第23题2分,考查根据文意对概念的理解,难度系数为0.82;第24题2分,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难度系数为0.76;第25题3分,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难度系数为0.70;第26题3分,考查信息的辨别和筛选,难度系数为0.51。这一部分的考查特点,一是命题比较稳定,重在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二是选材难度一般比较大,科学术语比较多,距离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远。
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