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化理论在我国许多专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它成为一个前沿的话题,这与国际社会冷战结束,致力于合作、发展、进步的新目标相关。非凡在经济领域,全球化已不仅限于理论探讨,而是渗透到了具体的规则和操作方式之中。经济活动作为当今人类生活的主体活动,与其相关的理论和规则不能不给其他以极大的牵动和影响。但是,由于人类活动领域和方式的复杂性以及地域、民族、种族、阶级、性别等的差异,决定了对全球化理论的不同理解。即使在同一领域内,全球化仍然没有作为普适性的理论被接受。非凡在人文学科领域内,对全球化理论的分歧几乎没有达成共识的可能。"全球化"在理论上无论被描述得如何灿烂或不可阻挡,事实上它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或理论假想。即便是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全球化"的预设,但前面提到的不同地域两种文化时间共存的现象,也并不是这一理论按照它的猜想就能够"一体化"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间的或地域的文化趣味,并不同于现时代生产的"大众文化"。前者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形态。它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长期形成的习俗或文化的一部分;而后者则是在现代传媒和资本市场策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它们远不是一回事。关于"大众文化"的问题,百年来我们有过多次讨
论。以往的讨论,大多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这是因为,"大众"这个概念在百年思想文化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神化性质是不容颠覆和僭越的。谁站在大众一边,谁就获得了不战自胜的地位。这个复数概念的合法性是不证自明的。因此,对大众的膜拜是20世纪思想文化史上最蟮氖鄙小u庥刖韧鐾即婧蜕缁嶂饕褰ㄉ栊枰惴旱拿裰诙庇屑蟮墓叵怠s胝庖荒勘晗喙氐氖嵌云浜侠硇灾な档男枰谑牵翊庵饕遄魑詈鲜实乃枷胱试丛谥泄玫搅斯惴旱拇ァ4?quot;人力车夫派"到"工农兵文学",大众成了一个意味无穷的能指。那时,"大众"这个复数概念还是可韵胂蟮模鞘谴酒印⒄薄⒒蚬欧缬檀娴拿裰凇k鞘峭豕蠛屠钕阆恪⑹前酌脱畎桌停切《诤涂牡男置茫且曰钇美式 ⒂⒆瞬⒌男滦蜗笤?就了新的文学史实。对大众的呼唤第一次由想象变为文学现实,人们通过呼唤大众创造了"大众",又通过"大众"形象熟悉了"大众"。它是革命文学和革命知识分子的胜利,这一胜利以不容否定的规约性而成为神化。因此,革命时期的文化不存在两种时间的问题。它的单一性也表达了革命文学的纯粹性。那时的知识分子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