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着波克兰叔叔机智的俏皮话、笛卡儿兄弟朴素无华的明哲、雨果爷爷辞藻华丽的演说……,如同对家族的所有成员都用小名来称呼。外国人在这个圈子里会感到不安闲,因为他不是这个家族的人;换句话说,他没有文化修养。(这是他有另一种文化修养的说法)。"这就是"文化修养的共同性"。它";导致我们
我们所说的熟悉上的共同性任何集体都’分泌出’相当数量的思想、信仰、价值观或叫做现时观;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一目了然、无须证实、无须论证、无须解释的。"3这一看法意在说明,公设的观念基础,非凡是作为批评家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在面对大众文艺进行理性批评判定时,由于文化目标诉求的差异,很可能导致批评错位因此成为无效的批评。大众文化从本质上说就是消费和商业化的,他功能是娱乐的。它在迎合大众消费心理的同时,也从严厉文化那里吸取有影响的叙事策略,比如好莱坞的梦幻制作。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
二、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
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全球化的表征之一。在"电子幻觉"的时代,一方面我们感觉到了"地球村"的虚假实现,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严厉讯息中发现了不同的文化时间。多年以来,我们几乎都可以通过电视实况
转播看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整洁而文明地坐在金色大厅里,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数年过去之后我们发现,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除了象征荣誉和地位的指挥常有更换之外,每年的曲目几乎都很少变化。这似乎也成了一种象征,一种仪式:它象征着欧洲古典文化传统的持久和稳定,象征着欧洲人对一种文明的尊崇和认同。人们来到这里,与其说是来欣赏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毋宁说是来参加一个庄重的仪式。金色大厅这时成了名副其实的圣殿--那里不是狂欢,而是一个对自己历史和文明以示纪念的盛典。欧洲人当然也并未刻板到一条道走到黑的地步,事实上,朋克、摇滚、街头文化乃至吸毒、同性恋,当今的新潮和时尚在欧洲几乎无奇不有。但欧洲的文化时间仍给人以平缓和从容的感觉。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在有教养的阶层那里,仍是普遍接受的主流文化。新潮文化尽管热闹并具有冲击性,但决不具有支配性。它悬浮于生活的表层,似乎更具有戏剧色彩和文化多元的装饰性。
但对于转型极限时代的中国大众文化的阐释就要复杂、困难得多。它的复杂状态使任何一种判定都有失于武断。我们也经常听到对传统文化的鼓吹,听到对自己文化传统悠长久远的盲目自豪,但是,一旦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上,我们既不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也不知道在哪里。中国的传统文化太复杂,既有民间的也有庙堂的,既有健康的也有陈腐的,既有中断的也有延续的。重要的是它甚至连一个象征的、具有凝聚意义的仪式都不存在。假如勉强可以类比的话,那就是我们也曾举办过十几年春节联欢晚会,它被主办者自己称为"新的民俗"、"贺岁大宴"。尽管自己统计其受欢迎的程度年年攀高,但只要稍稍分析一下晚会就会发现,是布满了庸俗的农民文化气息的小品成了主打内容,是赵本山、潘长江等文化"丑角"在大出风头,就足以让人对这个"民俗"或"大宴"深怀绝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俗"或"大宴"呢?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对"严厉文化"或"高雅文化"甚至还要不断提出"扶持""保护"的吁求。它背后隐含的问题是,这种文化显然已不再被向往和尊重。因此,在中国笼统地倡导某种所指不明的文化是没有意义的。权威传媒对民众趣味的诱导和迎合,足以使任何严厉的努力湮灭于世俗的声浪中。在这一点上,我们与欧洲有极大的不同。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属于我们文化魂魄性的东西。
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判定虽然有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下中国的文化同样存在着两种时间。或者说,在中心城市,在时尚青年或激进的艺术家那里,他们生活在"新潮"或"前卫"的文化时间里。这些人的文化时间表,已经完成了"同国际接轨"。他们不仅习惯于麦当劳、肯德鸡、欣赏欧洲杯或世界杯、欣赏总决赛或欧美、港台明星演唱会;更重要的是,泡酒吧、蹦迪,无所事事也无所归依,离群索居或形影相吊,今日同居明日独身,成了部分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常态。于是,有人断定中国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但是他们不知道中国还存在另外一种文化时间。或者说在中国的更广大地区,在"老少边穷"地区,有一种文化时间还在缓慢地流淌。他们所接受和欣赏的文化,仍有极强的地域和民族特征。他们对"新潮"、"前卫"不仅不能接受,甚至还深怀反感。你可以居高临下地认为这是落后,是保守,不开化,愚昧。但是,指责这种趣味是没有意义的。在不同的文化时间里所形成不同的文化趣味,相互间是难以构成有效批判的。重要的是这不同的文化趣味在实质上也不存在等级关系,因此也就没有哪一种文化更优越的问题。民间的?幕腿の蹲魑恢执嬖谒曰嵬缜康丶岢窒氯ァu庵植钜煨缘牟豢筛谋洌褪谴嬖诘暮侠硇浴?br>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