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主题班会生命

.
路口的指示灯你看清楚了吗
安全带,灭火器你都带上了吗
人生自古总有许多突发事请你多做些防范快乐多于烦恼.
祝你平安哦祝你平安让那快乐围绕在你身边.
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
四,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教育活动举行
3月28日是第十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日前,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05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和中小学校认真组织,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3月27日上午,教育部,公安部,建设部,共青团中心,全国少工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在西单文化广场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赵沁平,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建设部党

组成员,中纪委驻建设部纪检组组长姚兵,团中心书记处书记,全国少工委常务副主任张晓兰等领导同志出席活动.公安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出席了活动.
与会领导与北京市中小学生一起观看了西城区北长安街小学,进步小学学生的"交通指挥手势操"表演,交通安全宣传展板,向同学们发放了印有交通安全新童谣的课程表,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折页,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挂图,中小学生应急避险读本等安全宣传材料.与会领导还与同学们一起在"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留言布上签名留言,希望广大中小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防止各类交通事故,祝愿同学们"高兴奋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治理局等部门在现场设立了咨询处,对群众和学生提出的有关交通安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答复.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期间,各地和中小学校都将通过组织观看交通安全录像片,举办交通安全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据了解,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创立于1996年,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4年因交通事故造成中学(包括中专)生死亡1767人,受伤10098人;造成小学生死亡2656人,受伤10819人.交通事故是造成中小学生伤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北京出版社在活动现场向中小学校和同学们赠予了安全知识挂图,《应急避险读本》,课程表等30000余份,万德游乐设备有限公司也对活动给予了支持.
安全知识教育专栏——
安全教育讲座
同学们,你们正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你们能够安全,健康的成长,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前途.因此,"保护希望,保护未来",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校园中的生活安全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暖和的家庭里,受到父母,老师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学校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重和小心对待,否则很轻易发生危险,酿城事故.
(一)如何安全用电
⒈熟悉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⒉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等)去接触,探测电源插座内部.
⒊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⒋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讨论:发现有人触电,你认为怎样才是正确的抢救方式】
通过讨论,我们来总结一下发现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主题班会教案
       主题班会活动简案
       主题班会设计
       主题班会活动程序
       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设计简案
       浅谈主题班会设计原则
       主题班会设计三要素
       课堂教案螳螂捕蝉
       竞选演讲词五
     
    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若干意见
    民政局乡镇新农合动员会议讲话
    综合治理安全意见
    两会精神学习感悟
    处理好矛盾当好领导秘书2
    林业局深化防火管理总结
    市地税部门打算
    工商局财务职员竞聘演讲
    人事局计划
    文体局创先争优发言稿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如何做好公文处理中主题词标
    科技节中队主题实施方案
    母亲节主题策划实施方案
    廉洁执政主题教育辅导材料
    主题教育活动党课材料
    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自查报
    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作
    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民
    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经
    作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