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作文范文 >> 正文
说课大班音乐活动大野狼

师创设情境,引起幼儿注重。

教师神情专注地对幼儿说:“听,嘭、嘭、嘭!谁呀?让我去看一看。”(老师转道后台带上大野狼头饰和大尾巴走出来。)

(二)师幼互动学习歌曲。

1、通过情境表演,帮助幼儿了解歌词、熟悉乐曲。

教师扮演大野狼边念儿歌边表演,“我是一只大野狼,吃兔又吃羊,假如山中没有老虎,我就是山大王。森林里大树都砍掉,小羊小兔不见了,饿着肚子还受伤,我们快死光光。”接着教师听琴边唱边表演。

2、老师和幼儿一起学唱歌曲第一段。

在歌曲第一段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大野狼的角色扮演,夸张的动作、诙谐的情绪向孩子展示大野狼在森林里称“王”的神气和自豪的情感气息,在给孩子们一个初步的感知后,我便立即转换成教师的角色,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帮助孩子们理解歌词,让孩子们知道狼是一个食肉动物,了解狼的基本生活环境,并鼓励孩子用夸张的动作表现大野狼在森林里吃兔吃羊称“王”的情形。在与第二段的过度中,让孩子齐声喊“大野狼快出来”,孩子们的情绪得到了升华,调动了活动气氛。

3、大野狼说唱第二段歌词,引导幼儿感受第二段的情绪变化

第二段的学习过程中,我同样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以大野狼的口气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叹气啊?”幼儿回答后,教师用夸张的动作和神情展现神气的森林大王到濒临灭亡的可怜狼的转变,让孩子们知道,假如我们不注重保护环境的话,大野狼就会非常的可怜,很难生存下去。这时孩子们的同情心得到了激发。

4、师幼谈话,讨论善待大野狼的办法。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怎么保护狼让它吃饱肚子呢?”为了帮助大野狼,幼儿通过讨论交流,想出了善待狼及自我保护、环境保护的方法。拓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师幼共同表演歌曲。

在这个步骤中通过扮演“大野狼”,让幼儿把神气的山大王和没有东西吃有气无力的大野狼都表现出来。(师生一起游戏)

(三)师幼谈话,讨论自我保护的方法。

1、教师以“假如有一天狼真的什么也没的吃,就会来伤害我们人。假如真的要吃我们,我们怎么保护自己呢?”(幼儿想象回答)

2、小结“我们小朋友到动物园里看狼、大老虎大狮子的时候也要注重安全,不能把手和头伸到笼子里,千万要保护自己。”

(四)教师扮演“大野狼”和幼儿一起做游戏,创编歌词演唱。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展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我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先是教师扮演大野狼,然后是请一个孩子扮演,最后到所有的孩子都扮演大野狼,游戏的氛围一次比一次热烈,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最后以“大野狼都晕过去了,请动物园里的叔叔把他们都运到动物园里去。我们小朋友可以到动物园里跟它做朋友。”结束活动。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个段落,环保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因此在此活动后,我们还进行一些延伸活动:组织幼儿观看《动物世界》,了解更多的动物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知道简单的食物链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从保护身边的环境开始,带领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各位老师: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的音乐活动应该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我想,好的音乐活动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不当的地方望各位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页  [1] [2]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浅谈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
       立足数学课堂培养探究能力
       论班主任中四个重要关系
       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探索与实…
       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美国应用…
       学习中展望未来——我对教育技术…
       土工格网老路改造试验段中应用
       培养学生说英语良好习惯
       略谈初三英语复习方法
       谈普高英语课智力开发
     
    党建设发展跨越意见
    中学教育创优宣传活动讲话
    入党思想汇报—学习三个代表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调研报告
    公司财务治理规定
    搞笑小品小偷两夫妻与小偷闹剧
    煤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排意见
    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范本
    政协务虚会议主持词
    供电公司本年新农村电网建设目标…
    说课材料中班综合活动我长大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大雁和鸭子
    幼儿园大班年级组总结
    幼儿园大班班级总结
    幼儿园大班三八节方案
    幼儿园大班植树节活动方案
    大班植树节活动设计
    大班植树节主题活动方案
    幼儿园大班班务计划
    作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