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需要换个角度。如《做风车的故事》中卡特对牛顿的态度,可启发学生从对与错两个方面去分析。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熟悉就会更加全面了。其次要练习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更丰富。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假设成课文中的角色,也可以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互换,想想结果怎样。如《小马过河》一课,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大胆地趟过了河水,结果河水既不象牛伯伯说得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到底谁说的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认真地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3、细心读书,解决不懂的问题。
创造性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课文中写到西沙群岛的海中“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也数不清”,但后面紧接着又说:“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水”和“鱼”“一半”对“一半”,不是又数得清清楚楚了吗?这“一半”对“一
半”到底该怎样理解呢?像这种看似无疑的地方就该质疑。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极好的机会,学生跃跃欲试,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闪烁、碰撞。
再次,21世纪的课堂将在更高的教育技术和艺术水平上展开,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把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想方设法在媒体应用上进行艺术创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地运用现代化媒体开展教学。
需要注重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过程,培养他们的内部言语思维能力;二是要保护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热情,肯定他们的思维成果,帮助他们分析思维错误的原因,使他们乐思、善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创新,教师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开拓创新途径,使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这样素质教育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