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合"中的"碧天"、"碧云"自然不可能是"绿天"、"绿云";(4)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中的"绿云"指女子漂亮乌黑的头发。这种由于视觉本身的通感变色而造成的颜色词所指意义与语用意义的不对应在汉语中相当普遍,在其它语言中也并不鲜见,因为"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它是具有世界性的。
2.英译汉时颜色词的不对应
中国哲学讲求"虚",中国文化注重"神似",如国画追求"托物寄意","物我两忘",多模糊曲笔,以达到形神兼备。而西方哲学讲"实",西方文化讲究科学精确,如西洋油画十分注重描写对象的比例准确以给人真实的感觉。这种文化气质理所当然地会反映在颜色词中。"红糖"体现了红色在汉文化中的重要影响。红色既然是喜庆、成功的颜色,何况此糖有助于补血养身,因此中国人乐于称之为"红糖"。其实这种糖的颜色更接近棕色,英语定名为"brownsugar"就显得比较准确。再有"blacktea"意为汉语中的"红茶",其实这种茶颜色深浓而更近于黑色。此外,"blackcoffee"实指不加任何东西的纯浓咖啡,而不是“黑咖啡";"black—sheep"不是黑羊,而是"害群之马"、"败家子"。英国是个气候暖和,一年四季温差不大的国家,四季绿草如茵。所以在历史上英国毛纺工业很发达,以"sheep"或"wool"(羊毛)作为形象喻体是不鲜见的。如"thereiswoolsowhitebutadyercanmakeitblack"(羊毛虽白,染之则黑。这相当于汉语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白"在英语里与汉语的语用意义也有差距。"whitelightdistrict"在美国英语指纽约的不夜区,不能译为"白灯区";"whiteslaver"实指逼良为娼的人,而不是"白奴";"whitewar"是指经济战,无硝烟的战争;"inthewhite"意为尚未完工;"markwithawhitestone"不是用白石头做标记,而是"大书特书"等。
在英语中,某些颜色词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语用意义,与该词和民族的历史生活的联系相关。如在英语
里常用"claret"或"claret—red"来代表一种紫红色,"claret"实为英国很早以前从法国波尔多进口的一种闻名红酒的名称。又如中国人惯用的"米黄色",英语里常以"creamy"或"butter—yellow"来表示。因为在英国人生活中奶油是非常普通的食物,如同西北、中原一带的中国人常食用小米。英语里还常用一些珠宝的颜色来指代一些具体的颜色。这是因为在中世纪,欧洲与东方的贸易迅速发展,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珍宝大量流入英国上流社会,它们的名称以及它们刺眼、迷人的色泽也随之溶入了英语相关的词语之中。如"ruy"本义为红宝石,引申为"鲜红色";"suhire"本义为蓝宝石,引申为“鲜蓝色”;“amethyst"本义为紫晶石,引申为"鲜紫色";"coral"本义为珊瑚,引申为"红色";"beryle"本义为绿柱石,引申为"绿色"等等。
此外,英语里也有从花名引申出颜色的词语。在语法上起着一种修辞上的夸张和联想作用,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所著《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用"peony"(牡丹)来形容苔丝的嘴,"hermobilepeonymouth"。"peony"在这里除了代表红色以外,还含有"丰韵"的意思。“红而丰韵的嘴唇"表达了作者对女主人公的赞美之情。
在跨文化交流中,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