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白厅"(whitehall)则是英国伦敦中心政府机关集中的街道;西方国家发布的正式文件叫"白皮书"(whitepaper)……。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不难看出在西方文化里存在着重白忌黑的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黑、白同属五色,都是正色。《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古人认为东方的青色象征万物生长,南方的红色象征万物繁茂,西方的白色属秋,北方的黑色属冬。秋收冬藏,农事虽得到收获,但气候日趋肃煞,万物渐次凋零,人们的活动半径也越来越小,因而在人们的情绪上,逐渐产生悲凉与哀伤。古人这种对方位、四季和颜色的感受传承至今,因为至今广大农村仍未能完全摆脱以手工操作的小农生产这一格局的制约。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黑、白两色都象征不祥。《史记》云:"秦皇更民曰黔首。"李善注:"黔首,黑头无知。"在这里,黑的意义与贱民、愚民联系在一起了。在现代汉语里,“黑”的派生词总是与坏
的、不幸、灾难、邪恶等意义相联系。如"黑帮"、"黑话"、"黑市"、"黑货"、"黑心"、"黑信"、"黑名单"、"背黑锅"、"黑云压城城欲摧"等。"黑匣子"表面上看来是一个中性词,指装在飞机上记录飞行状况的密封仪器。但是当人们开启"黑匣子"时,往往是在空难发生以后。因此,"黑"在这里象征着灾难。
"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平民之色"。古代老百姓的衣服不能施采,故称"白衣",后世称"布衣"。古代没有功名的人称"白丁"、"白身";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住的屋子称为“白屋”,白屋是用茅草搭的房子。在汉语里,白字的派生词往往含有徒然、轻视、无价值等贬义。如:"白搭"、"白费"、"白送"、"白眼"、"吃白食"、"一穷二白"等等。在传统戏剧里,"白脸"象征着奸诈和背叛,舞台上的曹操就是一个大白脸。
"白"和"黑"在当代政治概念上都被当作"红"的对立面,代表反动、落后、顽固的意思。如:"白区"、"白匪"、"白军"、"白据点"、"白专道路"、"白色恐怖"、"白色政权"……在历史上曾有一个时期,"黑"的派生词经常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不幸。如:"黑材料"、"黑五类”、“黑夫妻”、“黑后台”、"黑干将"、"黑爪牙"、"黑秀才"等等。
今天,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由此可见,中国人在相当多的场合表现出对黑、白两色的厌恶甚至畏惧,以至避讳它们。这与西方文化中对黑的态度相近似,而与对白的态度则大相径庭。
2.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五色之中,是"帝王之色"。这体现了古代对地神的崇拜,渊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班固《白虎通义》);《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黄色是大地的自然之色,亘古不易。这种色彩代表了"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成为尊色。"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宋王懋《野客丛书·禁用黄》);《元曲章》:"庶人不得服赭黄。"可见,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法定的尊色,象征着皇权、辉煌和崇高等。至今,黄色仍是古老中国的象征。
在汉语里与"黄"有关的词语有,"黄屋"(古代帝王乘的车);"黄榜"(皇帝发布的文告);"黄门"(汉代为天子供职的官署)。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里的"黄衣"指唐代宫廷里品位高的宦官。佛教也崇尚黄色,和尚、喇嘛的袈裟皆为黄色。《释名·释采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