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非凡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爱好”。可见,爱好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爱好的情况下所取得的。爱好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爱好,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聪明,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奇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爱好,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聚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非凡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续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经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练习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