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多的思想交锋中,了解熟悉世界有多种视野,从而法除偏狭的观念,并最终形成自己所认同的观点与信念。具有自由精神的教育必是尊重个体差异并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潜能的教育。所以,对于学生,
假如他(她)是一只鸟,就让他(她)尽情歌唱;假如她(他)是一朵花,就让她(他)尽力实现花的芬芳。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告戒我们:“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为科技人才的匮乏而震动,而其所造成的后果却变得模糊。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对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上去。……仅凭金钱我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今天,迫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和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受到广泛重视,但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我们在着手改革教育时,也必须要追溯到教育的目的上去,非凡是“人的回归”问题,即个体发展的终极目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应该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
个人谋生之预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预备。我们从其对教育概念的界定及教育目的的表达来看,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才是能力发展。正如他所说的:“仅仅教学生知识,而对精神的陶冶全不注重”,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类的聪明,发挥人性,完善人,其目的是人,不是人力。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现代文明对教育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提高人性,开发人的能力。因为不提高人性,人的能力的开发就会丧失基础,就会造成把人单纯地当作生产手段之一的结局。所以,当前教育的定位必须坚持以人性和能力的提升为中心目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缺任何一方面,否则,都将是教育的残缺。这样定位既符合教育本质的规定,克服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目中无人”现象;又有利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应该说这是教育目的在新时期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完善自身功能的必然选择。
在各家教育的本体论中,一个共同的熟悉是:“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但对于发展人的哪种才能,各家的说法不一。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人;狄德罗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人的理性;裴斯泰洛齐的见解是教育是发掘人生来就有的各种渴望得到发展的能力和力量,道德是要害,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赫尔巴特干脆认为“教育的整个任务可以概括于道德概念之中”;而在马克思主义中,把人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把教育的目的解释成“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的我国教育界很长一段时间内把人的“全面发展”解释成为“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今天更流行的说法结合了最新的教育理论,但似乎少见深入的思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到,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细思其内在意义,更着重于关注人的本身和外界的关系,隐藏的话语是“人和外界的和谐生存”。爱因斯坦说过,青年在最终走出校园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和把人类文明延续下去并加以发扬光大的能力,考试的目的是检验教育在人类个体上的贯彻程度,只是对教育效果的一种检测,并选拔出符合教育要求的优秀个体,使社会给予其发挥优势能力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