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的迫切心情。找准这个"得体"问题的答案,离不开汉语知识,这是确定无疑的。汉语是一种非凡具有表现的语言,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富于韵律感。英语的特点是准确、具体。英、汉语的交流可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如英语教材中《盲人摸象》里有一个描写第四个盲人的动作的句子:thefourthblindmanopenedhisarmsandclosedthemroundoneoftheelephant'slegs.它具体、准确地写了动作的全过程,给人一种立体感但用汉语表示总不能说成"第四个盲人张开双臂围绕着大象的一条腿靠拢双臂"。这是由英语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不能
直译。鲁迅的《药》里有一句话:"灯光照着他的脚,一前一后地走"这句话不论从句式结构(状语后置)上,还是语义表达上都类似英语语法。同样给人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的感觉。
英汉语之间的这种差异、变通的现象在课堂上是司空见惯的。把握住这些内容,较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变枯燥的语法课为新鲜的活的语言运用课,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
过去英语教学往往把一篇课文裁成几片,几段讲授,各自独立,如同把一件完美的衣服撕成碎片,课堂成了教堂。讲语法也只是涉及皮毛,生硬地把"格式"塞给学生,让学生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对喜欢提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八股"再世。学生学到的也只能是机械的、公式化的语言。整体化教学弥补了这一缺点。但英语教师如没有较高的汉语言修养,也只能是分分段,概括一下段意而已。在听、说、读、写方面,过去是“哑巴”英语。因为不重视写,在修改学生书面表达的作文时,常发现学生语句组织得生硬、别扭,语言前后不够连贯,语意不明晰等现象。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学生用汉语的框子装英语的词汇,搞得不伦不类。
例如:"我们通过实践来学习英语"这句话,学生用英语表达时写成"wethroughpracticetostudyenglish"可见,学生在书写、翻译方面受汉语干扰较为严重。排除这些干扰是老师的教学目的所在。它要求英语老师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地把握英、汉语的异同,突出英语的自身特点。对汉语言知之甚少而不能很好地排除汉语的干扰把英语独立出来;或者不能居高临下地看语言的相通性而把英语搞成一种套子,这是造成英语教学模式化、简单化的原因之一。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语言集中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文化素质的高低又制约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语言教学永远不能离开这根准绳。学习外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西方为中心的教学法忽视了我们学生生长的土壤,对学生学习的环境重视得还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英语是生硬地被迫地接受。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最好的老师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广泛涉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在英语教学中都会涉及,如:行为礼节、道德规范、文学、史学、军事、天文地理等。学生除了从其它的课堂学到这些知识外,还希望英语老师给他们创设一个更丰富的课堂。因此,英语教师对民族文化要有广泛的涉猎。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同是得到别人赞美后要说的一句话,美国人会说:"听了您的赞美我非常兴奋,谢谢!";而中国人则说:"其实我也很一般"。假如是美国人赞美我们,我们这样回答,他们会感到惊奇,会认为对方不友好,显出一副不理解的神情。因此,了解外民族的性格特点,首先要熟悉本民族的性格特点。一个学生假如没有较高的本民族文化素质,那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好外语;同样道理,英语老师假如没有较高的本民族文化修养,他也只能是一个传声筒。
站在更高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