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作文范文 >> 正文
最新师德建设下

2007师德建设下

⑤、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公共生活;
⑥、为了学生、教育工作和全社会的利益,教师要力求与各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合作;
⑦、教师应参加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的改进工作;
⑧、教师要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⑨、教师应避免学生发生意外事故
2、美国师德教育概况及特点
美国是经济发达、教育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教师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尤其注重国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职尽责
“的责任公民”。
⑴、美国师德理想p61:
“相信每一个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民主信念。”
这是对教师提出的最高要求,它指明了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2)、师德原则:p61
师德原则以师德理想为基础,受师德理想制约,是指导教师的行为准则。美国的师德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力争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有价值而且有用的社会成员;第二,在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专业上,要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水准,争取条件来吸引那些值得信赖的人从事教育工作,并且防止不合格的人从事教育专业。

⑶、一般教师师德规则:(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中的独立活动。
不得无故否定学生的独到见解。
不得无故隐瞒或歪曲与学生进步有关的材料。
必须作出合理的努力,以保护学生不受到对学习、健康和安全有害的环境的影响。
不得有意为难或贬低学生。
不得根据种族、肤色、信条、性别、原有国籍、婚姻状况、政治或宗教信念、家庭、社会或文化背景,不公正地排斥任何一个学生参加任何课程,剥夺任何学生的任何利益,给予任何一个学生以任何有利的条件。
不得利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谋取私利。
假如不是出于令人信服的专业目的,或者出于法律的要求,不得泄露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学生的信息。
⑷、优秀教师师德规则(可操作性更强):
记住学生姓名
注重参考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评语,但不持有偏见,并且与辅导员联系
对学生真诚相特,富于幽默感,力争公道;
要言而有信,步调一致,不能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从宽的态度;
不得使用不能实施的威胁性语言;
不得因少数学生的不轨而责备全班学生;
不得当众发火;
不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学生丢脸;
注重听取学生的不同反映,但同时也应有自己的主见;
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对学生也要以礼相待;
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或过分随便;
不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有偏差,应敢于承认错误
避免与学生公开争论,应个别交换意见;
要与学生广泛接触,互相交谈
少提批评性意见;
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们的每个细节;
要保持精神饱满,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要利用电话等手段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注重与行政部门保持联系;
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加拿大师德教育概况
在加拿大,大家所能共同接受的观念是公平、正义、人权,忍让和尊重他人。学校也强调这种公民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人来尊重,这是首位的。(以下这些要求成为加拿大师德教育内容的重点,与美国极为相似。)
⑴、教师要理智地对待有个性的学生,不能否认学生提出的不同思想观点;
⑵、不能故意压制或曲解学生的进步;
⑶、要努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最新师德建设上
       师德体会文章
       从以德治国看教育地位和师德建设
       师德体会
       最新师德体会
       师德体会——师爱师魂
       暑期师德体会
       善厚中学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建立一支师德师风范高教师群体
       石浦中学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一个延…
     
    计算机专业房地产公司实习总结
    档案局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欢迎隆子县党政代表团座谈会讲话
    公司党委庆七一文艺晚会主持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个人检查剖析…
    宣布市局班子成员调整会议讲话
    果园整形修剪指导情况报告
    青年机关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演讲
    制度执行力心得体会如何提高执行…
    十七大代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新七夕情人节
    镇教研中心师德教育活动纪实
    相约最新同学聚会邀请函
    最新中国国际咖啡酒吧产业博
    学校师德教育活动方案
    最新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方案
    师德总结材料精品
    年轻教师师德先进个人材料
    最新创先争优党课材料
    最新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作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