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无不伴随着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舍此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过程,在目前农业出路十分狭窄的情况下,单纯地在农业内部调整产业结构,只有局部的效应,不会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放在大产业格局中进行,也就是不断地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千方百计地发展第三产业,使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趋于合理。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目前许多城市已经陆续拆除面向农村人高筑的壁垒,许多不合理的收费和限制被相继取消,农民在城市里就业和创业的环境比以前宽松多了。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还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应有的关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这一部分农民还没有进入农村基层政府日常治理的范围,属于被忽视或遗忘了的一部分人。在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及其负责人看来,农民一但外出打工就脱离了管辖的范围,他们的喜悦忧愁、成功失败与自己关系不大,因而对他们在外面的生活和生产不闻不问,甚至当外出打工人员碰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而四处求助时,也不能给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应有的关心。事实上,外出打工人员相对于城市人来说,仍然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打工时经常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和心理压力,至于被工头欺骗,被老板克扣工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的事也时有发生。
鉴于以上情况,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给予外出打工人员以足够的关注,把对他们的治理和服务纳入日常工作的范围。首先要从精神上给外出打工人员以热情的关怀,积极鼓励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去开拓生存和生活的空间。农民放弃经营土地外出打工实出无奈,并非不务正业或不热爱家乡而从农村“逃亡”了。因而当地基层组织不能在政治上歧视他们,也不应该在治理上遗漏他们,而是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引导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鼓励农民不再当传统型的农民。其次要通过建立一些中介组织,为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城市劳动力就业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外出打工人员由于信息不灵而经常对行情缺乏了解,或者一窝蜂地涌向某几个大城市,或者一起流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总之,外出的盲目性比较大,这样便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农村基层组织应该针对农民外出打工信息不灵的问题,利用政府部门拥有的媒体、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一些能够进行劳动力市场行情分析、猜测的中介组织,及时地给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信息咨询,让他们在外出打工时减少盲目性。再次要通过政策、法律和各类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打工人员外出谋生挣钱的能力和素质。应该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外出打工人员普遍返乡的时机,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多方位的培训,要把以往主要针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扩大到对包括打工人员在内的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培训。针对外出打工人员经常碰到劳动
合同纠纷、人身权利遭到侵犯等实际,对他们进行有关法律常识、政策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的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求他们在打工过程中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针对一部分外出打工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对他们进行一些实用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由主要依靠体力获得报酬逐渐向依靠智力转变。要深刻地熟悉到,只有真正提高了农民的素质,转移和减少了农民,才能最终富裕农民,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