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好文章来,这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但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呢?尽管教学大纲上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大纲并不会说话,大纲还得由活的人来把握。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老师们就不给作文打满分了,也就是要求“好文章”必须十全十美。这种观点似乎已根深蒂固了。显然,传统作文教学的这个目标是抽象的、虚幻的、不科学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不知世间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好文章。快速作文只要求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所谓“比较好”,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求全责备,只要思想健康,同时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就可以考虑打高分或者满分。学生的作文和作家的作品应当是有区别的,不能以作家作品的要求来看待学生作文。再说,作家的作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学生的作文呢?显然,快速作文教学的目标更科学、更具体、更符合实际。在要求“比较好”的同时,还要求写得快。“快”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也是一种体现时代特色的要求,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了这一点,甚至还推崇古人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
流”的佳话,然而美则美矣,年年名落孙山亦难免矣。
三、教学手段更合理。快速作文教学从“快”入手,强调就是要快,从某种意义上说,快就是好。开始时,只要求不离题,快快写完规定的字数,象篇文章就行了。这样,学生没有思想顾虑,可以轻装上阵,稍加思考,就挥笔疾书了。传统作文教学从“好”出发,强调就是要好,以教学目标来代替教学手段,直接要求学生写出好文章来。学生为求其好,自然不敢轻易下笔,苦苦思考,也还是“胸无成竹”。于是时间在犹豫彷徨中过去了,且不说好文章不可得,就连差文章也难得了。“快”是一个“跳一跳,就可摘到的果子”,轻易激发学生的爱好,促使学生去追求;而“好”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东西,很轻易使人心灰意冷,止步不前。“快速”旨在培养一种良好的写作素质,其重要意义是:
1.有利于练习思维的灵敏性。要求学生在审题构思、谋篇布局、乃至行文书写等方面都要快,促使学生大脑高速运转,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长期练习,必然使学生思维更灵敏,变得更聪明,从而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
2.有利于养成边写边想的好习惯。在作文实践中,“胸有成竹”——完全想好再写是极为罕见的,更多的情况是,审题构思时,思维常处于一种模糊的游离的状态,只有在具体行文过程中,思维才逐渐清楚、活跃和稳定,并且是越写越清楚、越活跃、越稳定。所以大致想好就要动笔写。
3.有利于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良好品质。拿起笔来就写,快人快语,真话脱口而出,真情自然流露,这就是“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我认为“快”与“真”应有着更多的联系,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从“文如其人”的角度看,这是写出好文章来的重要因素。
4.有利于形成一种朴实自然的好文风。脱口而出的话,也许不够精巧,显得笨拙,但只要“达意”并通顺,就无可非议。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遣词造句上因求“好”而花费时间太多,结果往往咬文嚼字,以辞害义,形成所谓“学生腔”。快速作文,迫使学生只能考虑把心中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语言的修饰顾及不上了,也没时间矫揉造作了。尽管不够华美,但“我手写我口”,朴素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文风。
四、教学效果更明显。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其效果的检验也应是很复杂的,几个老师,几个班级,几次分数,都不足以科学检验教学效果。快速作文教学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怎么能说“教学效果更明显”呢?这里所指的是直接的、看得见的、可以用常识判定的效果,它至少有三点是“明显”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