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者的不同角色,这种经历和体验的互换和互补将会使所有学生受益。
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活动课几乎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所需要的各种数字数据、事实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极为有用的,在各种信息不断增加的今天,尤其如此。
#61557;动手操作能力。当前中小学生中不会使用普通工具,不会完成生活中简单的技术性操作,都是经常为人们所批评的现象。而对于活动课来说,动手操作可以说是每一单元的必要环节,无论活动的具体内容怎样,通常都需要学生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难度的动手操作,在活动课中,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极为显著的。
3.知识
作为活动课目标的知识,主要特点如下:
综合比分析更重要
活动课知识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突出学科之间的联系。因为活动课是以特定任务的完成为单元的,所涉及的有关知识通常来自若干学科,并且相互交融地统一在任务之中,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也自然和谐地结合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必然地能够体会到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增进他们对于客观世界不可分割特性的熟悉。
宽泛比精深更重要
在活动课目标的知识范畴,概念和术语的精确、严格、系统不是最主要的追求。活动课要尽量扩充学生的眼界和胸襟,尤其不能因拘泥于概念术语的精深而将许多知识排斥在外。尖端科学如航天飞机、遗传工程可以涉及,来自生活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涉及,如拉圾处理、人口增长,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事物现象都可以进入活动课,甚至在一个单元内可能同时接触到若干个相当大的题目,例如在由学生分别担任各国领袖的模拟“联合国国家首脑会议”活动中,便可能一次涉及若干领域:军事争端、经济纠纷、宗教冲突、领土争议……。尽管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经验水平使得他们对于这些内容的了解只能是相对肤浅和表面的,但在拓展视野,丰富见闻,活跃思想方面的价
值是毫无疑问的。总之,活动课涉及的知识面可能也应当是十分广阔的,顾虑某些知识“超越了学生所学科目内容”,担心学生“不求甚解或浅尝辄止”,并且以此为由将其排斥在课程之外,都是背离活动课的目标的。
新异比成熟更重要
一门新学科从出现、发展到成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个新概念的形成,一条新定理的证实,总需要很多的时间;所有这些被吸收进入学科课程时,又另外需要一番加工改造。那时,其真理性固然可靠,其新异性却早已消失。因此,学科课程所容纳的知识,总是现存知识总体中相对稳定但也相对陈旧的部分。这种状况从总体而言是合理的,保证学生所学的是经过验证的科学真理。但它将学生长久地置于科学发展的前沿之外,而且一些已经显示出长久生命力的内容也不能够及时为学生把握,这无疑是全体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损失。活动课程则不受上述情况的约束,其中的有关知识并不只属于某门学科,目的在充实和拓展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因此,一些在学科课程看来尚不成熟或尚未来得及吸收的知识,完全可以在此登堂入室,从而使许多有价值的新的科学知识及时为学生获得。通过对活动课内容和任务的控制,应当非凡注重倾向于那些学科课程所没有,然而富于普遍意义,非凡是对于国家、社会、人类共同命运至关重要的内容。
以上所提出和讨论的,只是就活动课一般目标而作的探讨,比较多地考虑共性和一般性,仍然比较抽象,不可能直接用来指导教学。在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中,还必须进一步具体化。即无论活动课的内容、形式如何,都应当从上述3个方面出发,使每一项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态度、能力、知识上发生变化。当然,要求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