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的影响,如不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等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庞大的教育适龄人口是一个基本的国情。在学适龄人口庞大而教育经费不可能无限增长,要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或者说哪怕是一种基础的专业教育,或是一种职业引导教育,也是对我国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重要渠道。我们面临着两难选择,但也必须做出一种选择:大力发展真正的职业教育,教育成本高,在现有的经济支撑能力下,只有少数人得到专业教育。或者大力开展基础专业教育,在经济支撑能力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到基础的专业教育。这种选择是不依我们的规划,我们的设想为转移的。这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市场规律无时不在影响着企业、个人和学校的决策。
目前,虽然职业教育泛化的问题是广泛的,但在不同地区,它所表现出来的趋势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学校自主办学面临社会经济状况而做出的一种选择,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选择,才满足了社会和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支撑能力强,就业岗位相对充足,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就不是那么严重;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支撑能力脆弱,就业岗位严重不足,职业教育的泛化就相对具有市场。我们无法判定这两种教育理念孰是孰非,哪一种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即使是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和韦尔奈的实证检验也只是局限于教育在培养个体农场主的适应不平衡能力中的作用,也并未涉及教育如何提高流水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一问题。关于学校教育是否可提高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至今尚未有严格的证实,目前只有证据显示,更多的学校教育与较高的收入相关联。这说明,提高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因此,对职业教育的这种泛化,我们无须更多的担心。
三、学校职
业教育的延伸
虽然我们无须担心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具体岗位职业能力协调起来,或者说衔接起来。因为,只有在对口就业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应用,才能显著提高生产率,在对口就业不畅的情况下,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非对口岗位如何才能快速地成长为岗位合格人员,这一问题仅靠教育系统是不能解决的,最好的一种途径是广泛地开展企业的岗前或在岗培训。然而对企业来说它们更注重追求利润,只有当他们觉得培训投资有利可图时,或者当他们的培训投资不需太多的投资成本时他们才愿意投资于员工培训。因为,企业投资培训也面临着风险,对员工过多地提供培训,当受培训人员培训后未对其很好工作就离开企业时,企业就会损失投资。关于受培训员工跳槽所引起的劳动关系纠纷问题在各种媒体屡见不鲜。即使法律健全的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从目前看,实力较强的企业,由于其实力对员工吸引力强,对员工的职前和在岗培训已引起广泛重视,但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弱,对员工的培训还微不足道。但是,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会增加就业人员的快速流动性,人员流动得过快,延长了就业人员成为岗位熟练者的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且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问题也影响极大。我们应当通过职业教育的延伸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应强制所有的学校都面向更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教育,也不应对企业采取严厉的培训程序来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至少可以有两种途径。
第一,大力发展独立的培训机构。从目前看,需要技能培训的不仅是刚从校门出来的学生,我国存在的大量失业、下岗人员以及农村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