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作文范文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关系新熟悉

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坏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门锁了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为了帮助同学拿丢在教室里的文具翻窗而入。我们的教师在碰到这样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呢?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首先会肯定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险性告诉他,再告诉他今后碰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理,我也相信这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乐于助人,而且处理事情起来也会成熟很多。我们再试想一下,假如教师采取相反的态度,忽视学生助人为乐这一美好动机,而一味指责他违反校规爬窗户这一行为,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教育家去到一个班做实验,随意从中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谈话,告诉这些学生他们是教育家从同学中选出来的最聪明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再来校发现这些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正是教育家点亮了这些学生心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信念之灯,使他们发挥出了潜能。
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的。
(三)“多一份爱心,多一分宽容”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想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答应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假如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喜欢小题大做,你的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失败的例子。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我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他做其他学生的榜样。一次音乐课后,任课教师告诉我这堂课纪律非常不好,还指出几个人的名字,其中就有这位班干部。听了之后当时我就气过了头,急匆匆走进教室,大声的责问全体学生是怎么回事,并当众训斥了这个班干部。事后我对自己发那么大的脾气很懊悔,但没想到的是我的小题大做给这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来话就不多的他言语更少了,轮到他值日的时候,登记本上总记了一大串名字。刚开始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到后来在意见箱中看到学生给他提的意见,说他动不动就记人名字,我才知道他的心因为我的那一次过激的行为变得有狭隘倾向了。
虽然后来我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这个学生纠正了过来,也让每一个学生和我一起懂得了宽容对每个人的重要,但这件事留给我的教训的确是非常深刻的。
综上所述,要构建一个新的师生关系要害在于教师的思想熟悉和态度。
新的课程改革才刚刚开始,就让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表者从今天开始,以新的定位,新的观念来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构建一个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基础教育实施纲要〉(试行稿)解读》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让学生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怎样使小孩变得更加聪明
       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效益
       两会中交通乐章科技支撑交通
       美育职能及其与德育智育体育关系
       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后进生转化
       高考试题改革引领中学素质教育
       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
       浅析网络对当代研究生学习影响
     
    农技人员培训教育讲话
    区委组织部组织科要点
    民政局深化组织建设意见
    优秀班主任主要事迹材料
    机关作风建设总结
    质监局加强执法教育会议讲话
    防汛抗旱安排意见
    图书馆宣传周活动总结
    乡镇上年反腐倡廉总结及下年设想
    教育局加强规范化办学工作意见
    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意见
    经济统计学课程学习体会
    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普高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高中教师课程培训方案
    中学科技课程活动方案
    课程改革活动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方案
    高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
    对当前体育课程需强化方面探
    作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