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博的学识、较强的能力和崇高的师德,以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更应该与大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思想上的互通。大学生是成年人能够比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情感,适当地摆脱消极性情绪,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他们的心理上还存在有不足,还需要教师来指导他们,弓!导他们。有人会提出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尤其是网络时代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及时,沟通的频度也大大增强。但这种沟通更多的是“事务性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沟通受到阻隔,心理距离拉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损失。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具有很大的教育性。这种特性不仅应体现在双方关系结构中知识、情感信息的沟通,而且体现在动态的直接交往中。教师对学生在人格与精神方面的影响和学生在个性、情感、合作等多方面品质的发展息息相关。正由于这样,许多有识之士已开始重视教育技术化过程中师生人际情感关系的建立问题。如英国远距离教育专家亨利(henri)和拉辛(larcny)在大量实证研究后指出:“影响远距离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师生之间缺乏精神上的熟悉、交流和共识。这一点在采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学校也同样存在,不容乐观。”如何克服技术成分的消极作用,在更好利用技术手段的同时,加强师生的心理沟通与交往,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当前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相互渗透,教育的时空界限得到空前的扩展,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网上虚拟大学的应运而生,使教育信息传播的速度、领域空前地快捷和广泛,导致了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使教育资料的共享得以实现。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今后5-10年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将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场变革将使教育迅速步入信息时代。所以,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就成了当前高校改革、发展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3、加强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合理利用资源。近年来各大院校争先购买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教室等,学生宿舍也开通了网络服务,有数据表明,在高等教育的各项财政支出中学校用于构置设备的费用约占8,如,1999年为7.9,2001年为8.57,然而大量的设备投入并不等于高效的产出,在很多高校里购买的先进设备普遍出现了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有统计表明,80的高校教师知道本校拥有比较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但只有50的教师用过,而只有30的教师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操作。以我校为例,校本部共有多媒体语音室31间,承担了学校全部的英语听力教学任务,然而据笔者调查,在语音室上听力课与以前用录音机上并没有太大的分别,主要就是听磁带和利用电脑光驱(或配备的vcd,dvd影碟机)播放一些碟片,很少利用多媒体计语音设备的其它功能,如,进行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等,有些老师甚至提出“我只要能听,能看就行了,其它的功能我不必知道”。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大学教师一般上完课以后就走人,而当学生有什么疑问想请教时就很难找到任课教师了,学生想通过或e-mail向老师请教却又时常因为老师在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而作罢。所有以上出现的问题要害就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过专门的培训。
由此可见,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比较重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培训,但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比较注重教师对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的指导与培训,而忽视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得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时由于缺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