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看法。
1、转变高校教师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技术,利用科技兴教、科技促教,转变教师的观念是要害。
首先,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培养目标,或者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以不断的知识创新为特征,而知识创新的要害是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资源。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从以往的“知识型”、“应用型”人才向“创新型”、“创造型”人才进行实质性的转变。这是新世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创新教育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的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即面向所有的学生认同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持有不同意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另外,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向他们传授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等,以促使他们更为全面地自我发展。这也需要教师转变其思想,更新观念,赶上时代的步伐。
其次,树立全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尤其是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师生间是主体平等的,虽然网络交往方式具有虚拟性、符号性等特点,但一切网络行为的主体是人,他们对网络有平等的拥有和支配权,大学生已经成年,会独立地思考,形成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实验以求证自己的假设,可以在上畅谈自己的想法,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理解和承认、相互敞开和接纳的社会性关系。
再次,转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观念。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运用到教育中的频率不断加快。但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教师中基本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技术惧怕症,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感觉学习使用技术很吃力,为此不愿意用,不想用。于是他们仍然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不太注重,尤其是对于潜件技术的应用就更不为关心,他们中很少有人具体了解什么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使用。而有些教师觉得这些先进的设备不利于他们个性的发挥,上课时不能达到挥洒自如的目的。所有这些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应以积极的开放的心态迎接新时代对教师角色的挑战,熟悉到只有开放的思想、开放的胸襟才能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自我,迎接新技术时代的大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种观点的存在,即技术依靠症,执有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教育技术手段在传播知识信息方面的功能,把学校、教师的职能理解为和机器一样,仅仅是传授知识信息,而没有熟悉到其承担的多种社会地位和角色职能。很多
教师了解了技术的优势、熟悉了操作程序以后认为技术可以代替他们的一切工作,教师走进课堂将做好的课件在电脑中一放,便可以很轻松地结束一节的内容,而近年来应运而生的远程教育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学生一经注册就可以直接点击网页上事先制作好的课件进行学习,教师已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