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不再主要以语言为唯一的交往手段,而呈现出交往手段的多元化趋势。交往手段的多元使得教学能在更大的空间内展开,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目标。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目标、观念、课程及师生关系的逐步转变迫使高校教师重新审阅自己的角色地位,要求他们走出传统的角色,继而扮演新的角色,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可能性[5]
1、硬件技术: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物质保证。教育技术中的硬件技术是指各种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教学系统。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并在教育中逐步形成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等,为了教师角色转换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2、潜件技术: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中的潜件技术是指理论构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较早出现的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随后传播理论强调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都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传播学中信息的结构、处理方式、内容等引入视听传播领域;视听传播还接受了传播学中多种感官的思想,使视听媒体扩展为多种媒体,解决了视听教学“眼和耳”的局限;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引入了传播学中的重要内容—反馈和控制,使得教育过程中信息的流向是双向的、互动的。紧接着心理学的一部分理论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认知主义强调知识内部的认知结构,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把握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又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今天人们所探讨的热点和焦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的背景,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
可以通过学习上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所有这些潜件技术的出现都引起了教育界不小的“骚动”,在其热度过去以后,人们又冷静下来不断对其提出异议,不断将推陈出新,使其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也为教师角色的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推动了教师角色进一步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为教师角色的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软件技术: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推动力量。教育技术中的软件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它总是伴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包括以各种材料制作的教科书,在幻灯、电影、电视应用在教育之中后,便有了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到近代计算机的发展使得软盘、光盘在教育中大量使用。现在,课件的开发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在国家九五课件攻关项目中己明确提出,课件开发一定要体现出教学策略地运用,以使新的教育技术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课件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美观上,还强调其独特性并且要尽量与国际课件模式相接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硬件技术将日趋精良、潜件技术将不断完善、软件技术也将日益增多,所有这些成为高校改革的推动力量,也为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提供了可能。
四、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6-9]
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它对高校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而教师角色的转换也不是教师一人的事,而是全社会整个系统的事,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些自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