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教育私人成本提高同样的幅度,对来自不同收入阶层
的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影响程度不同。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私人教育成本的变化越敏感。高等教育私人成本的变化对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户的影响是最高收入户的两倍多。
四、规模扩展、受教育机会公平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中存在着巨大的没有满足的有效需求,若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学费在当前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时,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不会受到负面影响。同时,城镇居民高等教育私人需求对私人成本的弱弹性表明城镇居民对高等教育有着一定潜力的付费能力,因此,在公共财政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加大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
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高等教育的学费水平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到较高的水平。这是因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和学费水平的提高还要兼顾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假如学费水平提高过快,而学生资助配套措施不能及时跟上,由于较低收入阶层对高等教育私人成本变化的敏感程度要大于较高收入阶层,那么学费水平的提高对较低收入阶层受教育者入学可能性的影响要大于对较高收入阶层的影响。因此,学费水平提高的幅度,要兼顾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收入阶层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学费和住宿费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学费和住宿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是关于学费水平提高幅度的值得考虑的方案。
多渠道筹措经费是80年代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增加收入的主要举措。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途径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教育税费、社会服务收入、其他财政性拨款、社会捐资集资、学杂费和其他经费。在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途径中,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财政性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自1993年以来,财政性经费占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收入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学杂费收入占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收入的比重在逐年上升。财政性经费与学杂费相加约占普通高校经费收入的90左右。如此看来,普通高等学校的经费收入仍然要依靠政府财政和私人支付两个主要来源。对公立高等学校而言,其主要经费来源是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政府拨款。为了维护公立教育的产品属性,学费占生均教育事业费应当维持一个适当的水平,如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学费占生均事业费比重的政策目标值为25.即使有提高,也应当以不超过30或在30左右为宜。
显然,要满足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需要,政府财政仍然要增加投入,同时还要广开源多节流。当公立高等学校中学费水平占生均成本的比重已经达到或超过相应的教育财政政策目标却还不能满足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时,则需要考虑其他途径。发展非公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政策选择。发展非公办高等教育的途径有三:(1)一部分条件成熟的公办高等学校转制,(2)公办高等学校中建立民办学院,这样新建的民办学院可以享受其母校的已有资源,母校有基本的质量和声誉保障,民办学院的生源就有了基本保障。(3)鼓励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给予教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民办学校政策支持,逐渐消除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在生源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市场分割,使条件成熟的民办高校与公办普通高校在同一级市场竞争。
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分析,零学费和负学费(或者说免学费和大范围的助学金)情况下,较高的个人教育成本也意味着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不效率,如私人收益率较高而社会收益率较低的教育类型被赋予了大量补助。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同产品特征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