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少家庭教育中的“溺爱”行为,催化和培养了不少骄扬跋扈、自以为是、自私、偏狭、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小太阳”。自私将导致缺乏同情心,没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偏狭必然产生宽容心的欠缺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淡薄。本来手拉手活动是一项培养都市青少年爱心的有益活动,也是教会青少年学会做人的一项实际行动。但是,在一些手拉手活动中,我们辛酸而又困惑地看到:一只稚嫩的带着些许势利、自私乃至俯视姿态的手,极不情愿地拉着另一只纯真、质朴、温良以及渴望与希求的小手,其情景是那样的勉强、别扭,那样的不自然、不和谐。在1998年给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中,有些青少年的家庭情况很好,可他们宁愿花钱去买高档零食,也不愿为灾区出一份力。
五、挫折是学会做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谁都希望一生平安,顺利成功,然而,挫折却经常伴随着人生。挫折注定与人的成长相伴随,更重要的是,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不算是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走向成熟,因此,耐挫折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心理品质。挫折从来是人生走向成熟、成就事业的催化剂,是磨砺意志和毅力的砂轮。超越一次挫折,你便获得了一份自强不息的精神元素,人格也由此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许多青少年由于受家庭等方面的遮蔽,少有挫折练习,一旦面临挫折,往往手足无措,经不住挫折的压力,有时简直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
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整个儿童少年一代进行教育、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的影响是否科学有效,是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简单论述。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校起着要害的作用
我们的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非凡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要既
教书又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南宋闻名教育家朱熹提出了学校必须把坚持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他说:“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⑥就是说,学校必须将德育放在优先地位,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学得的知识才能发挥正当的作用。假如不是这样,学生单纯追求知识,就像脱缰的野马,会越来越远地偏离方向,直至迷失方向。
中小学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思想教育内容,一是爱国意识,学校要把以“五爱”教育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长期抓下去;二是公民意识,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忠于职守的品质;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包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老实守信等。
然而,透过今天青少年做人的状况,我们却无法乐观。我们从生活的现实和种种相关的调查报告中看到:不少学生爱国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爱心淡漠,自私,缺少起码的文明礼貌,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乏宽容,专横,骄逸。这些缺陷像附着于“太阳”身上的“黑斑”,正在侵蚀、污染着青少年的健康心灵。这些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为教育思想、方针的贯彻,一代新人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依靠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对学生要做到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第二条明确指出:“重在教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