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没有了属于自我的独立精神!这是十分可叹的!我们的学生,头上始终悬着一个“紧锢咒”,听说读写的时候,时刻紧张地猜测着受众喜欢什么话、怎样的才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高分,弹精竭虑、绞尽脑汁,做着姿态把作文的主题往理想、爱国、崇高、积极方面升华、拔高,唯独不敢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敢放松下来,说想说的话、心里的话。总之,不敢忠实于自己的精神!这是十分压抑人性、悖逆人性的,是束缚个性的、束缚精神自由的。在我看来,这甚至是十分残酷和残忍的!这就是用单一、专制的思想话语,压抑学生和教师的丰富多采的个人精神、个人言语,用“伪圣化”的假崇高,反对平民化、生活化的朴实与真纯,也就是说,这是悖逆真正的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说,“伪圣化”,就是脱离人的真实生活、脱离人丰富多样的精神体验、脱离人的生命本身,以专制的公共意识取代人独立的自我意识、自我精神,一句话,就是脱离真实的、现实的人,脱离丰富多采个性的人!把全体师生都统统“纳入”一个统一的专制话语套于之中,让大家通用一套“公共精神”生活,通用一套话语来思维和表达。
我是在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次提出“人文精神”这个概念的。(见《语文学习》1993年第1期拙作《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真实精神、个性精神、自由精神!“伪圣化”的反面就是真正的人文精神。
为什么会产生“伪圣化”?“伪圣化”的根源在哪里?
因为,几十年来,民主意识的教育、个性思想的教育、自由精神的熏陶、人道主义的倡导,不只在语文教育中,在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中,在我们整个社会宣传系统中,都是严重缺乏的!翻遍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教材、直至政治教材,能否找到一个真正宣扬民主意识、个性思想、自由精神、人道主义的章节、段落?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些东西贴上资产阶级、落后集团的标签。似乎无产阶级、先进阶级只讲集中、只讲共性、只讲纪律、只讲阶级性,资产阶级、落后阶级才讲民主、讲个性、讲自由、讲人性。而且认为,只有讲集中、讲共性、讲纪律、讲阶级性,才先进、才积极、才进步!所有这些意识,都在师生日常的言谈、写作中充分表达出来。可以说,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尤其进入九十年代,我国思想界、文化界乃至各行各界,思想解放的潮流已然延展到纵深地带,然而,教育界,尤其基础教育界的思想解放还远未深入,至少比其他界别落后十年!我们的教材编写、教学意识、教育模式、教育思想,还深受禁锢和自我禁锢!表现在,压抑师生的个性、束缚自由精神和创新意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封闭,教育观念滞后于世界当代教育潮流。可以说,整个教育界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法在教育界、在社会上颇为流行,但对于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颇不相同的解释:有的人将“素质”理解为个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有的人则将素质解释为后天获得的某种品质或才能;有的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没有考试的教育,有的人则将之理解为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基础教育。①
社会上不少人士,非凡是家长,对于这一并不十分准确、科学的提法,各取所需,一般而言,对于科学知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比较重视,而对于其他方面则轻易忽视。下面结合在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碰到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