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能够并存是因为它们发生在不同的领域,发生在不同的参与者身上。一个由相互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盟的公司和机构组成的簇群,代表着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形式,具有效率、有效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优势。波特进一步指出:现代竞争取决于生产力,而非取决于投入或单个企业的规模。生产力取决于公司如何竞争,而非它们在何领域竞争。假如公司运用熟练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那么都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所有产业都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所有产业都能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波特还认为:簇群一旦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这个循环能促进它的发展,尤其是当地方机构持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更是如此。
5.“风险企业论”
风险企业产生于美国,“风险企业论”就是在风险企业中非凡把从事知识密集型经营的尖端企业群分离出来的理论。日本经济学者清成忠男认为:“所谓风险企业是指充分发挥研究开发集约能力或设计开发集约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新企业。”“这种企业与历来的新办企业的不同点在于其经营者有高度的专业能力和组织富有勉力的事业的企业家精神,因而是发展很快的高效益企业。”风险企业在经营上独树一帜,企业创立时要冒相当大的风险,一旦成功便成为利润高、发展
快的企业。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群的产生,显然是在大规模生产体制碰到困难,社会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中小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企业组织的多元化及科技创新能力较好地适应了这一变化,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家大都集中于中小企业正源于此。
6.“技术创新论”
从60年代起,许多学者研究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进程中的作用。曼斯菲尔德(e.mafield)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谢勒尔(f.soberer)的结论是专利发明(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且认为,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常会出现活力的衰退。卡尔松(b.carlon)认为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即平均成本曲线向左移。卡米思(m.kamien)和施瓦茨(n.schwouto)则指出:一个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将促进最高速度的发明创新活动,而由各具特色的中型企业组成的新企业可以随时进入的行业,最适合技术的进步。罗斯韦尔(r.rothwell)则根据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同特点,论证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阿科斯(z.j.acs)和奥德斯(d.b.audretsch)对1982年美国34个创新最多的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数进行了比较分析③,结论是:随着集中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趋于下降。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大企业的创新优势比较明显;而在产业成长的早期,创新和熟练劳动力的使用相对较重要的行业,以及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创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中小企业内在成本劣势,有效地帮助其进入一个行业,并提高其创新的活力。温特(s.winter)在上述研究成果上提出:“企业家体系”(e一preneundregime)和“常规体系”(routinizedreqime)是两种技术体系的概念,其中资本密集型、广告密集型、高度集中行业届常规体系,而创新活动密集、知识密集、熟练劳动力相对重要、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属于企业家体系。他认为“企业家体系”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上述研究表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并不处于劣势。
7.“中产经济理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