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作用就会继续为中小企业创
造出发展的机会。中小企业可充分发挥“产品差异化”形成的专业技术和经营治理能力,寻找市场的“缝隙”。由于技术革新与市场的动态结合所导致的服务经济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缝隙市场,结果,大企业越来越大,小企业越来越多。
2.新制度学派的“二元结构体系论”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年)中指出:现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由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计划体系由当时的1000家大企业组成,按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并依靠它们强大的经济力量与政治上的特权,控制了价格和市场。市场体系是由1200万个分散的中小企业所组成,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加尔布雷斯认为,有些生产活动可以由大企业来完成,有些却更适宜中小企业去做,并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原因。他指出,由于两大体系在权利与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市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屈从于计划体系,从而使社会资源配置失调,贫富悬殊,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环境污染严重。政府有责任采取行动,通过制度改革,实现两大体系之间的均衡。
3.“大规模时代终结论”
日本进入70年代初期后,随着以大型重化工业为核心的“黄金增长阶段”的结束,高速增长期的内外条件逐渐丧失,以及此后国际环境的变化,非凡是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大企业的发展碰到阻力,多元化产业结构应运而生,中小企业越来越具生存条件。对此,中村秀一郎教授在《大规模时代的终结――多元化产业组织》一书中批判了在大企业支配和控制下中小企业永远处于不稳定和“无力化”状态的这一近代经济学中的中小企业论的错误观点,认为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由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变动等诸多原因,大企业生产经营步履维艰,大规模时代已经终结;相反,中小企业有出现结构性大发展的可能性,因为促使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
英国学者舒马赫(e.f.schumacher)在《小的是美好的》(1973年)中,主要从社会的角度指出:专业化、大型化的生产模式,看上去是解决了生产问题,但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这种生产模式导致经济效率降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并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成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方向,必须重新选择一条发展模式和道路。大型化与自动化的经济理论是19世纪思想遗留的产物,不能解决今天的任何实际问题。今天需要有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人为重点而不是以物为重点的体系,即大众生产而不是大量生产。要使社会“持久发展”,必须要走小型化、中间化的发展道路,非凡是要发展小企业和“中间技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80年)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第二次浪潮的特征是长期生产数百万件同一标准的产品,而第三次浪潮生产的却是短期的、个别的和完全订做的产品。适应这一潮流,大量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分散――集中――分散的发展过程之中的第二个过程。第二次浪潮的经理所受到的教育是大规模生产是先进的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而当第三次浪潮来!陆时,由于信息生产、家庭生活、市场地点和劳动就业都在进一步细分,上述所有观念都面临着挑战。
4.“竞争簇群论”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e?波特(m.e.porter)在《簇群与新经济学》一文中认为,“簇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获得不同平常的竞争胜利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簇群既促进竞争又促进合作,竞争是为取胜和保留客户,合作则大多是垂直的,介于相关产业中的公司和本地机构之中。竞争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