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着“笔记本”讲课,当讲到《荷塘月色》时,电脑屏幕上演示着与文中相应的美景……
即使是来自北京、上海的“大城市”人,也不禁为这里的信息化水平之高而赞叹:全市绝大部分政府部门建立了规范、先进的网上运作体系,电子政府的框架已搭就;80%的村委会实现了农村治理信息化,电子社区在一些地方已经成型;电子学校、电子医院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众多制造企业的电子商务搞得红红火火。全市7万多家企业中,拥有自己的网页或网站的企业近万家,去年网上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网站就有好几个。通过局域网相连进行现代化治理的企业有5000多家,厂内铺设光纤,并将所有运作环节整合起来用计算机治理的有100多家。
从1995年的“电话市”起步,1998年南海打出建设信息市的大旗,到现在南海的信息化综合指数已接近广东省确定的现代化准值,该市电信光纤接入网连接全市252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光纤,户户可上网,形成了宽带、高速、开放、互联的与世界同步的网络环境。良好的环境和灵活的机制引来了大批国内外高新技术和人才,中望公司的信息产业园、新太集团的软件园等的成功引进,奠定了南海信息化建设的强大技术后盾。按照规划设想,2010年南海将真正实现“信息市”目标。
不了解南海的人根本就无法理解一个县级市做上述事情的热情从何而来。在外人的印象里,他们除了富得流油――――去年国民生产总值338.56亿元,人均存款额全国第一,就是“土”得掉渣――――搞企业的多是一帮洗脚上田的农民,从事的也多是靠敲敲打打或加工组装、很少技术含量的传统制造业。但南海人这回就是让外人吃了一惊。
其实早在1995年,南海的书记、市长开始大谈信息化时,这里的企业家们也是摸不着头脑。但和所有的“珠三角”
人一样,他们的脑袋绝不僵化。渐渐地他们听懂了领导的意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应该说已处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阶段,但也要看到,南海7万多家企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了90%,包括家电、纺织、铝型材、小五金、玩具等等。这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一般技术起点低,即使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核心技术也不把握在自己手里。它们起初凭借劳动力低廉的成本优势攫取到“第一桶
金”,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这类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越来越低的问题日渐突出。必须寻找新出路,这是包括南海企业在内的珠三角制造业早就开始思考的问题。
南海市有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南海市长陈仲元的一个小学同学是个当地开五金厂的企业家,开始对市里搞信息化并不感爱好,当他读大学的儿子为自己的工厂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触摸屏,让经常怀疑被克扣了工资的工人们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挣钱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劳资关系改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时,他一下子对信息化着了迷。
这就是珠三角的企业,当他们真正了解到一件好东西时,求实的作风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抓住不放,埋头干下去。当网络、风险投资引得国内其他一些城市和企业头脑发热时,南海的企业却冷静地开始了他们理解的电子商务―――把简单实用的网络系统和其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对接,建立起一批紧贴市场需要的纺织网、陶瓷网、内衣网、环球金属网等网站。当网络泡沫开始一个接一个破灭,南海的企业则开始摘取当初投资新技术结下的甜美果实:南海西樵镇轻纺城的纺织制版中心利用网络技术开发新产品,不但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还使过去需要2至3个月的开发周期缩短到两天。目前该中心每5天就能开发出一个新产品,他们还开发设计软件,卖给企业;南海大沥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