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发展的主要载体。专家猜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城市数量突破1000个,到那时将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这是亿万中国人的世纪蓝图,但遥望前路,却感艰难曲折。
城市化最怕“空城计”。建起一座城轻易,但城市没有经济基础和产业依托,让农民进城干什么?这些农民普遍文化教育水平低怎么办?缺乏足够的合适就业机会,没有教育、医疗等福利待遇,这又怎么办?
“珠三角”正在破解这些难题。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这里凡是发展势头强劲的城镇无不拥有一种或几种主导产品,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而专业镇中,家电、it产品组装、纺织、服装、玩具、家具、五金等类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又占镇级经济中的七成以上,有用工量大,技术门槛较低的特点。一大批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具有了较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以城镇为生产基地,将市场网络延伸到省外乃至国外。这些企业和市场,通过拉长产业链和扩大规模,在带动了千家万户增收,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还安置了周边进城农民就业,并吸纳了大量外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他们由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从所谓农村“泥腿”变成城市“蓝领”。
“珠三角”的城镇一般拥有几万到十几万本地人口,但又有一倍甚至数倍于本地人口的外来打工者。记者粗略记下了几个数字:中山市古镇镇常住人口6.5万,而外来员工6.5万多人;中山市沙溪镇常住人口6万,外来打工者9万,其中一个村级社区,只有98个本地人口,而外来打工者却有600多人……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具有流动性较强的特点,记者一直没有得到珠三角地区外来人口的准确数字,但有关部门的保守统计显示,仅东莞、南海、顺德、中山四地,外来打工人员就有600多万。而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字足以说明问题:仅东莞一地,外省市区劳工每年经邮政汇出款就超过100亿元!
珠三角的城市化可谓水到渠成,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广东省内人口地域分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位于珠三角地区的八个城市人口占全省比重三成多一点,而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这个比重已高达44.4%。八市的总人口绝对数增加了1818万人。这依靠于珠三角迅速壮大的经济实力,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撑起了珠三角城镇的脊梁。“千万民工闹珠江”,珠三角正成为一块人口流入的“洼地”和培养产业工人的大学校。
目前,珠三角的许多城镇在经历了一段高速膨胀式发展后,开始考虑向更高层次迈进。就在上个月,中山市党政领导专门就如何更好推进城市化开了多次座谈会,最后基本达成了走中心城镇与小城镇建设齐头并进,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发展双管齐下,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小城镇为纽带,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共识。现任顺德市容桂镇镇委书记邓伟根是当年有名的中国首位“博士镇官”,这位经济学博士最近的研究课题是如何在去年容桂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0多亿元的基础上,将容桂的功能定位在顺德的城市中心和经济中心上。在他的构想中,目前还是县级市的顺德,不久必将成为一个在珠三角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大城市。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制造业在珠三角所扮演的角色还远远不止于此。有了强大经济支撑的东莞市,如今正在尝试推动一件可能被载入中国城市化里程碑的大事。今年初,该市决定由市财政拨款10亿元作为启动基金,建立全国首个地级市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2001年起,该市所有20至60岁的男性农民、20至55岁的女性农民,将全部进入“社会养老保险安全网”。这意味着,从来也没有交纳过养老保险积蓄的东莞农民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不是一个我国在实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