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看似简单的战略,并加以灵活运用:当别的企业都在拚命搞多元化时,格兰仕集中于一点只做微波炉;当别的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做品牌建网络时,格兰仕放弃两头,只做制造,做大做强;当别的企业又是上市又是“迁都”,忙得不亦乐乎之时,格兰仕稳如泰山,不上市不迁都,并搬来海外生产线,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制造能力。格兰仕的厚积薄发,异军突起,靠的就是稳
健和简单。
格兰仕副总俞尧昌认为,像微波炉这样的家电制造业,欧美企业和日、韩企业在劳动力制造成本上很难和中国企业竞争:在欧美家电企业中,员工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一周工作4―5天,天天工作6小时;而在格兰仕员工平均年龄30岁以下,天天实行三班制,24小时开工,同样一条生产线,到了格兰仕就等于欧美企业的6―7条生产线;此外,双方的工资水平、土地使用成本、水电费、劳动生产率等都不可同日而语,相形之下,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格兰仕的制造成本优势脱颖而出。这样通过高级的oem,即原始设备制造商生产,为跨国公司打工做“贴牌”,格兰仕不仅拿到“洋枪洋炮”武装了自己,还通过oem生产巧妙地避开了反倾销、反垄断的嫌疑,甩掉了市场风险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不花钱或是花小钱就收购了别人的资产,并获得了别人现成的市场,锁定了自己的利润空间。经济学家盛洪认为,这是一种比在股市上圈钱还高明的扩张方式,这就是格兰仕的核心竞争力,一种在教课书中看不见的mba案例。
格兰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异军突起,前后抓住了三次“转折点”:
第一次是1996年,格兰仕在规模达到一定优势后,首次扯起降价大旗,将其主流机型价格大幅度下调40%以上,一下子打乱了洋品牌的封杀战略。打败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惠而浦―蚬华”。从此,格兰仕将降价的“尖刀战术”放大为“尖刀战略”:随着规模的每上一个台阶,就发动新一轮的降价,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一方面挤垮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抬高行业壁垒,摧毁对手的信心。
第二次是1998年,利用东南亚金融风暴,打败韩国企业,获得了微波炉全球第一的“单打冠军”。当时,韩国的微波炉厂商,为了能顺利渡过危机,在海外市场不计成本纷纷低价抛售积压产品套现,对欧美微波炉企业造成极大的冲击,欧美各国对韩国微波炉进行反倾销起诉,给格兰仕送来商机。格兰仕集中全部力量迅速抢占市场,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迅速弥补了韩国企业留下的市场空档,仅仅2个月的时间,一举拿下了欧美10%的市场份额,同时使格兰仕的名字开始为世界所认知,成为格兰仕走向全球的一个里程碑。
第三次是1999年,格兰仕通过“拿来主义”,与欧、美、日、韩等家电强国的跨国公司合作,将其生产环节搬到格兰仕,建成了年产量达1200万台的超大规模微波炉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劳动生产率和成本优势,整合自己的资源,达到低成本、规模化经营。同时,在日本买断微波炉的磁控管生产线,在美国建立微波炉研究中心,实现了从“大”到“强”的跨越,制服了日本人。日本一家大公司原在美国设厂生产微波炉,成本是800元。格兰仕与之谈判:“同样的微波炉,我们给你做只要400元。”日本人听后,不再自己生产微波炉,而将全套的技术和设备搬到了格兰仕。不久前,《日本经济新闻》发表了题为《震撼世界的“中国制造”》的报道:“假如不降低成本,松下的名字很可能从中国的微波炉市场上消失。尽管松下的微波炉产量达到190万台,但比中国最大型微波炉厂家要逊色,与设在中国广东顺德的格兰仕集团相比,松下的规模只是它的1/8。”无独有偶,韩国的《贸易日报》也报道:中国微波炉巨头格兰仕在欧洲市场正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